帛布秘籍長達十數米,上麵畫滿了小人舞戟而動的招式:或進或退,或攻或守,或鉤或劈,或刺或削,或騰或閃……總共三十六式,每式又變化萬千。
三十六式,對於原本精通技擊的頂級傭兵來說,隻需兩天即可熟悉其招式,但是要掌握其精髓並融化貫通,以三十六式演變為千式萬式,還得假以時日。
在三十六式的背麵,又另畫有招式,名為“破天三式”。
雖然隻有三招,除了圖畫演示外,上麵還密密麻麻的寫滿了注解,講解招式的要點和精妙之處。
第一招:舉重若輕,石破天驚。
其招式是將全身之力貫注於一招之間,通過瞬間的爆發力,將攻擊力和速度提升到極致,一招敗敵。其精妙和艱難之處在於並非一味的傾力而擊,攻擊的角度居然是詭異的曲線進擊,從對手意想不到的角度一擊致命。之所以不是刀法,而是戟法,就是因為戟本身有著更多的攻擊方式,能刺能削,能劈能鉤,能挑能啄,更加增加了攻擊絕度的詭異性。這是爆發力和技巧的完美的結合招式,適用於速斬弱於自己的對手,缺點是一擊若不能製敵,則自己氣力大損,很難再發出第二招高爆發力的絕命招式。
第二招:舉輕若重,四兩拔千斤。
這招卻是以柔勝剛,以巧製敵,雖隻一招,卻千變萬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精妙之處就在於兩個字:卸、纏。任你泰山壓頂,我以撥動鵝毛之力卸之,敵進我退,敵退我追,如影隨形,不死不休。雖不能一招製敵,卻能麵對強大的對手處於不敗之地。其缺點在於防守有餘,攻擊不足,明顯的保命招數。
第三招:似重非重,似輕非輕。
這招其實並不能算上一招武技,重點講述的是如何將兩招完美結合起來,巧中有狠,狠中有巧,攻中有守,守中有攻,令對手防不勝防,適用於戰力差不多的對手。
這三招是整本戟法中的精髓,即便習武天賦強如姬丹,練了一個晚上也隻將第一招練到了八成境界。
天色微白,姬丹舞斷了整整八根木杆大戟,才停止了練習。普通的木杆戟,雖然也是經過繁瑣的工序所製成,極其堅韌,但是姬丹傾盡千斤之力的揮舞之下,也是不堪承受的。
這種精妙招數,隻能適用於兩軍陣前鬥將之時,真正的兩軍混戰廝殺,麵對那些密如蟻附的敵軍士卒,還是他前世所修習的那種簡單直接的招數更為有效。
所以能夠習得那三十六式精妙戟法,再加一招絕命招式,哪怕是對於一個身先士卒的戰王,也已經足夠了。
而姬丹之所以苦苦練習戟法,也是有原因的,作為一個穿越者,他深知騎兵與步兵之間的差異,一個配上雙馬鐙的騎兵,絕對抵得上五個步兵綽綽有餘。
而馬背上作戰,明顯槍、長刀、槊、矛和戟這些長大的武器威力更大。
至於雙馬鐙,這種簡單的發明,對於他來說,隻需要一個合適的時機而已。
正如英國科技史學家懷特指出的:“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曆史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
馬鐙的曆史意義太重大了,但是發明這玩意卻太簡單了,它的發明僅僅隻是一個創意而已,隻要被人仔細觀察1分鍾,很快就能盜版出來。
******************
襄平城內,燕軍大營。
姬丹正忙著監造他的趁手兵器。
鐵匠鋪子裏,狗屠和幾名鐵匠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不過姬丹的所需要的大鐵戟也總算是打造成形了。普通的鐵戟隻要打造戟頭即可,但是姬丹要的鐵戟卻是全身都是純鐵所打製。
戰國時期,鐵器原本就缺乏,加之那時爐溫不夠,粗製濫造出來的鐵器則又硬又脆,反不如工藝成熟的青銅器,像秦軍之中就大多數用的是青銅兵器。
這柄鐵戟,狗屠和幾名鐵匠輪流打製,已經鍛打了三天三夜。鐵器是鍛打得時間越久,鐵中的硫等雜質才會越少,硬度和韌性才會更好。否則用不了幾下,在姬丹那種千斤巨力之下,恐怕就會哢嚓從戟杆中間斷裂成兩截,變成周傑倫的雙節棍了。
姬丹掂了掂手中的兵器,十分趁手,重量大約有六十多斤,長度則在一丈三左右,鋒芒凜冽,冷氣森森,隻是放在那裏,就透著股淩厲的殺氣。
狗屠投奔姬丹之前,既做過屠夫,也當過鐵匠,倒是沒忘了老本行,這柄戟雖然是連夜趕製而成,卻是這個時代難得的兵器精品了。
戟身鐫刻著兩個大字——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