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晉代郭璞《葬書》之後,“氣”的理論便成為風水的中心問題,一切具體的風水活動都必須以得氣為主而展開。所謂“乘氣”、“聚氣”、“順氣”、“界氣”……“凡著地理者總以氣為主。”它要求人的小宇宙之氣必須同周圍環境的大宇宙之氣相協調,相統一,秉乘天地之氣而大有作為,這是中國風水觀的最基本的要點。因而,風水特別忌諱“死氣”、“煞氣”、“泄氣”、“漏氣”,認為這會帶來厄運,放跑財源,乃至導致疾病。
因此,人們為了擋住風煞而聚合吉氣,在住宅周圍修建圍牆,或建造四合院,或在住宅周圍種植樹木花草,這都是人們改造風水良好方法。
風水的水
水是自然界一種非常重要的物質,其對調節氣候、淨化環境具有重要作用,人類更是須臾離不開它。但選址不當或使用不善,它也可促成無情的洪水吞噬莊稼和房屋,或者引起汙染,破壞生態係統。所以建築的選址中如何處理水的問題也就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之一了。
風水的水法基本法則
風水的基本法則是“山管人丁水管財”,就是說適當的水是可以使人發財致富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樣,風水中對水是有嚴格要求的,好水可以使人發財,房地產快速增殖,而壞水則可使人破財、不利之事連連發生。風水對水的要求與選擇一般可以從二個主要方麵考慮:1)形法,即水的形狀如位於水的衝擊口上、弓背上等等;2)理氣,水要講究合理,不合理的水要避之,或通過改變建築結構、門向等充分利用水,化煞為用則更好。當然如果這兩點都做不到沒有關係,但不要都違背水法的道理,否則水景豪宅反而事故多多。
風水學中,擇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風水理論認為"吉地不可無水",所以"尋龍擇地須仔細,先須觀水勢","未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水受到了風水家的特別重視。他們認為水是山的血脈,凡尋龍至山環水聚,兩水交彙這處,水交則龍止。由於水流的彎曲緩急千變萬化,風水家也將水比作龍,稱“水龍”,堪輿書《水龍經》說是專門講水係形勢與擇地之關係的,其彙總了上百種關於陰宅和陽宅的吉凶水局,以供人參考。
在無山脈可依的平原地區,風水家擇地便是以水代山,"行到平原莫問縱(山脈),隻看水繞是真龍"。《水龍經》便專門討論了水龍尋脈的要旨和法則。
"然水有大小,有遠近,有淺深,不可貿然見水便為吉。"
當審其形勢,察其性情,別其吉凶,以作取舍定之標準。"風水家取舍水的標準,主要是以水的源流和形態為依據的,"水飛走則生氣散,水深處民多富,淺處民多貧,聚處民多稠,散處民多離。"
認為為水要屈曲,橫向水流要有環抱之勢,流去之水要盤桓欲留,彙聚之水要清淨悠揚者為吉;而水有直衝斜撇,峻急激湍,反跳傾瀉之勢者為不吉。
風水理論中對水的認識除了考慮了灌溉、漁鹽、飲用、去惡、舟楫、設險之利處,還很注重對水患的認識,"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古人早就認識到了水的剛柔兩麵性,水淹、衝刷、侵蝕等水害使人們總結出了許多合理選址和建築防禦水患等措施。較典型的例子是在河流的屈曲處選址。即是河流彎曲成弓形的內側之處,其基地為水流三麵環繞。這種形勢稱為"金城環抱",按五行,金象圓,且金生水;水亦為險阻,環抱之水故“金城"、"水城"之稱。風水學中又稱其為"冠帶水"、"眠弓水",是風水水形中的大吉形勢,所從皇家如故宮中的金水河、頤和園萬壽山前的冠帶泊岸,到民宅前的半月形風水池和眾多位住宅均由此衍出。
這種水局之所以被認為是吉利的除了近水之利外,主要在於其基地的安全、不斷擴展和環顧有情。由現代水文地理學可知,河流在地形地質的限定和地球自轉引起的偏向力,形成了彎曲婉轉的狀態,彎曲之處便有了許多河曲之處,由於水力慣性的作用,河水不斷衝擊河曲的凹岸,使其不斷淘蝕坍岸,而凸岸一側則水流緩慢,泥沙不斷淤積成陸,既無洪澇之災又可擴展基地,發展住宅。同時,冠帶狀的水流曲曲如活,給人以良好的視覺感受。而反弓水被認為退散田園守困窮",十分不吉利。這種認識和實踐由來已久,如河南安陽的殷商建築遺址,便多設於河流的凸岸而後世則多不勝舉。
古代風水學中關於水的認識,大多是符合科學道理,故可多為今日選址所借用。如可選擇河流凸岸的台地上,且要高於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穩定,死水沼之處建房等等。除此之外,對水源水質也要詳加注意。就這水源來說,不外有三種,其一是井水,井址的選擇應考慮到水量、水質、防止汙染等因素。盡可能設在地下水汙染源的上遊,方便取水處。要求井位地勢幹燥,不易積水,周圍20~30米內無滲水廁所、糞坑、畜圈、垃圾堆場和工為廢水等汙染源。其二為泉水,常見於山坡和山腳下,水質良好和水量充沛的泉水不僅是適宜的水源,而且還有淨化空氣和美化環境的作用,所以住宅周圍有山泉者,當為吉利之住宅。
風水書也說:"有山泉融注於宅前者,凡味甘色瑩氣香,四時不涸不溢,夏涼冬暖者為嘉泉,主富貴長壽。"其三為地麵水,如江河湖泊和蓄存雨水等,此類水汙染情況較井水和泉水嚴重,所以水的飲用取水點盡量選在聚落點河流的上遊,排汙點設在下遊。如有條件飲用的水最好在岸邊設砂濾井,淨化水質提高水的清潔衛生程度。
就水質方麵來說,以觀察品嚐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來判斷時,當掌握水應清沏、透明、無色、無臭、無異味、味甘等。有條件的應當作化學生物試驗,檢查水的軟硬度、礦物含量和細菌含量等。看來,對水環境的考慮不外注意水勢、水源、水質三方麵而已。
風水中的龍穴
古代論述自然風水的書籍,一般是以山脈結構形成的各個氣勢為主要話題,如“龍穴、青龍、白虎、玄武、水口、明堂、太極暈、砂、過峽、開賬、朝山、案山、樂山、五行星峰”,但都沒有得出明確答案。
因山脈結構形勢千姿百態,常人難測。對其深奧之理,後學者最難認識,可稱茫然莫解。《風水與城市》“餘致力於風水學應用研究四十年,如覺入門。麵對如此博大精深之學,深入之,也頗感步入五裏雲霧,難觸鳳毛麟角。”就是一個有力例證。據古代風水書記載:“有誰識得明堂法,五百年中一更生,歎真師不易產也!”這就是真實反映了要精通傳說中的風水,並非是容易之事。
古代風水所稱的龍,其實就是山脈。山脈運行地中氣息之氣,得地殼組織運動演化而成形。形氣相生,與五行金、木、火、水、土相配。土是五行之主,比喻是“龍之肉”,為萬物之母。水比喻是“龍之血”,如血液循環、生生不息,為萬物造化之源。火比喻是“龍之氣”,為山脈之中暖流,主宰著地形氣息變化。草木比喻是“龍之毛”,得天地造化而生。金屬之石比喻為“龍之骨”,是氣息運行根基。山脈形勢氣息動態氣化屬陽,地士屬陰,地士滋養氣息,氣息產生氣化變化而成形勢,內外結構,一脈相連,互相照應。
中醫理論:“人之生理亦同生天地之理”。山脈之中有氣息才有生機,氣息藏聚之處,就是生機最旺盛的地方。人死後骸骨若得到山脈形勢氣息藏聚之處氣化孕育,與樹木嫁接產生氣息原理相同,一樣可獲生機。古代風水所說的龍穴,即是山脈形勢結構氣息藏聚的地方。尋龍擇穴的作用,是將先輩骸骨安放在山脈形勢結構氣息藏聚之處,同地中陰陽之氣氣化合成一氣,依托山脈動態氣化變化來溝通大自然氣息氣化,使骸骨再產生氣息氣感變化。因山脈結構形勢氣息氣化可與人體內中氣化直接感應,而先輩骸骨氣化與其子孫後代氣化一氣相關。所以,前人選擇的名墓都建立在山脈形勢結構氣息藏聚地方,其產生氣感變化,沒有不應驗的。這也見證,風水龍穴氣化變化,與人類祖先骸骨結合在一起之後,可對其後代身體內中氣息變化產生良好作用。
尋找龍穴之法,應當根據山脈的形勢變化來觀察。山脈結構生機氣息凝聚之處,即是龍穴位置所在。山脈形勢是天地氣化所成,其形勢以氣為主,而氣需凝聚才有結穴。為此,前師所選擇的名墓,都在山脈結構生機氣息凝聚之處,順應地中陰陽之氣,融會局麵水源之氣。其結穴凝聚之氣務必純真,得陰陽氣息氣化形成氣勢,這樣才可收獲天地造化之果。
山有來脈,水有來源。地之氣變動以山脈形成氣勢為主,局麵之氣變動以水源彙聚為主。水動比喻屬陽,山地之土比喻屬陰,山水相交之際,就是陰陽融合之時。萬物必得陰陽氣息氣化不停孕育才能得以生機。因地中陰陽氣息氣化凝聚於山脈結構精華所在之處。水源氣息氣化彙聚在山脈結構所成環境局麵之中,而尋找龍穴安葬先輩骸骨目的,就是收獲其氣,使生機更加旺盛。
古代風水所稱的陰陽,乃為陰陽之氣,即大自然生機氣息氣化之氣,是孕育生命體的最主要元素。山脈形成氣勢得地中陰陽之氣孕育,生機氣息自然周而複始,運行不息。氣行地中,可以根據山脈的形勢變化而知其行,又可以根據山脈形勢之止而知其聚。山脈形成氣勢止聚之處,是地中形勢的造化精華。先輩骸骨若獲此精華之氣,就能重新得到大自然氣息氣化良好孕育,而這種氣息變化的結果,必與其後代氣化相適應,才可對其後代產生良好的輔助作用。
山脈結構形成氣勢,合乎大自然造化之理。地有循環不停的生機氣息,山脈結構龍穴之處,為整個地形氣息動態氣化變化精華所在。其結構形成氣勢,是地殼組織運動幾千萬年前演化而成的、一個動態氣化變化著有生機氣息形體。因大自然氣息氣化與人身之氣化息息相通,先輩骸骨若獲地形精華之氣孕育,就能得以和地中氣化變化結合在一起,依托山脈形成氣勢來溝通大自然氣息氣化,經氣息氣化變化互相感應之後,對其後代氣化就會產生良好氣感變化。其實,這就是大自然氣息氣化變化,與人身氣化氣息感應變化所產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