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國風水的發展簡史(2 / 3)

風水學是一門集天文地理於一身研究自然與人的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在長時間的流傳、演變過程中,風水學中被人為的摻雜了許多神秘甚至誇大的成分,同時因受習俗、觀念和保守心理的影響而致使真正的精粹部分極少傳市,導致許多謬論大行其道誤導世人,客觀地說這也成為風水被視為迷信的主要原因。

綜觀曆史,中國曆代選定的都城地址,如洛陽、西安、開封、臨安、北京(燕京)、南京等,還有各省府、州府、縣城、各大商埠,多數地方都經過精通風水的國師共同研究精選的,這些城市多是山環水抱,所以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工農業生產都要發達,有的經曆千年不但不衰敗,反而更加興旺,如北京、上海、廣州等這些地方一天比一天繁榮。

在風水中,陰陽思想後來與氣論相結合,稱陰陽二氣,風水以之解釋天地萬物的構成和變化,比如在風水中,地震就被認為是陰陽二氣失序造成的。

在風水中,八卦除了主要用作表示八個方位,還被賦予了一些特定的含義。如八卦中的坎不但表示北方,還可為水,代表江河、大川、淵井、寒泉。風水中正是根據五行八卦的這些特定含義附會出一些事物的吉凶。伴隨著八卦的引入的還有卜筮的一些方法和吉凶觀念,也使得風水越來越成為一種玄妙的理論。

漢代盛行的五音相宅法在隋代式微,唐代以後盛行的相宅法是以八卦為基礎的“遊年八宅法”。

遊年八宅法主要是使“宅卦”和宅主人的“命卦”相合,合則吉,不合為凶。風水中的“命卦”是宅主人的出生年份對應的八卦卦名,可查六十甲子表查得,由宅主人的“命卦”又可得出宅主人的吉利方位。本篇首的那一段關於四合院開門方向的論敘實際上就是“宅卦”的部分算法,得出的結論卻與我國廣大區域氣候對建築的功能要求不謀而合。由此可見,在這些充滿離奇色彩的吉凶模式的背後,有著大量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概括,使得絕大多數風水結論能與建築功能相吻合。遊年八宅法在清代最為流行,至今還在港台、新加坡等地廣為應用,近年又從新在大陸流行開來。

風水,這門令人朝貧夕富、占往知來的傳統文化,一種廣泛流傳於民間的習俗,一門趨吉避凶的術數,一科有關自然環境的學問,一類調整和改造命運的最高玄學,從古至今,令多少人趨之若騖,甚至傾其一生遍訪明師。因為不好的風水會讓人惹官非、犯桃花、患惡疾、走黴運,而好的風水會讓人升高位、得橫財、添貴子、獲好運。

風水文化在我國已有五千多年的發展史,源遠流長,內容不斷豐富完善。在我國古代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懂得風水,很多大官賢達精通風水,縱觀曆史,先秦是風水學的孕育時期;魏晉南北朝,風水學得到傳播;宋代是盛行時期,明清達到鼎盛時期。近代曆史中,風水學在舊中國十分盛行,在解放後與文革時期,我國的風水學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與破壞。近年來,隨著建築行業與生態環境學的發展和國際上對風水學的重視,風水學這門古老的科學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風水何意?風水一詞始見於東晉,“氣乘風而散,界水則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風水”;當今詞典釋曰:“風水又稱堪輿,舊指宅基等的地理形勢,認為風水的好壞關係著一個家的福禍盛衰”。然現有眾多“風水先生”不懂風水為何意,卻幫人看風水銷災等,讓人不得其解。從風水的定義看,風水強調氣(綜合因素),隻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氣。同屬一種果樹種在不同的地方結果卻不同,同屬一棵樹所結出的果實卻大有不同,之因他們受不同的氣所致。

從現代科學理論來看,風水學是中國古代有關住宅、村鎮、建築及墓地選擇和規劃設計的一門學問。風水學測算的理論依據氣、陰陽、五行、八卦等,風水學主張“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和自然界的所有一切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中國風水學的形成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在原始社會,雖然沒有風水學的說法,但因惡劣的自然環境對人提出的生存挑戰,又值農牧社會之故,當時的人們必須“擇地而居”,選擇“近水向陽”適宜人類繁衍棲息的地方。這是一種適應性的選擇。

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風水學隨即見諸文字記載,如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於卜宅的記錄。從後世發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辭和《詩經》中可以看到,中國人在商周時期就以將陸地區分為山、埠、丘、原、陵、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將水域分為川、泉、河、澗、沼、澤、江、沱等,當時對大地的差異性有極為細致的分類,為日後的"相地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尚書》中,將當時的疆域以河流、山脈為界,劃分為九州,這也是後來中國稱為“九州”的由來。在《周禮》中出現了這樣的文字“以土宜之法,辦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開始出現“相民宅”的說法,並有了“土宜法”這種相地的知識係統。《逸周書》載“土宜天時,百物行治”,可見“土宜”二字呼應天時,附天觀地是當時百物的遵行規則,也是治事的方法,也因此成為後世風水術的依據。周朝時期,周武王營建洛邑時,就命周公相地,《尚書》載“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卜。”可見周朝人相信占卜,周公也是一位相地高手。

戰國先秦時期,各種學術興起,隨著《周易》和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盛行,開始建立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為主導的學術思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僅承襲了以往的“土宜”觀念而且更加具體,同時開始有了“氣”的觀念。從《晉書》知“始皇時,望氣者雲'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故始皇東遊以壓之,改其地曰秣棱,塹北山以絕其勢。”當時有了“望氣者”的說法,可見已有風水行業的專業工作者。又據《太平寰宇記》卷95記載,秦代的長水縣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興縣南邊),秦始皇聽術士說山上有王氣,便遣發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們受不了勞苦,一哄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