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首因效應(1 / 1)

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而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也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

1.第一印象,是在短時間內以片麵的資料為依據形成的印象。

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麵,45秒鍾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生較強的影響,並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某獵聘公司資深顧問就曾經指出:“保持和複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有關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出現時注意和興趣的強度。”並且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觀性傾向,會直接影響到以後的一係列行為。

第一印象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總是很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學家認為,由於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麵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其他個性特征,不管暴發戶怎麼刻意修飾自己,舉手投足之間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優雅,總會在不經意中“露出馬腳”,因為文化的浸染裝不出來的。

但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憑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斷,“以貌取人”,往往會帶來不可彌補的錯誤!《三國演義》中鳳雛龐統當初準備效力東吳,於是去麵見孫權。孫權見到龐統相貌醜陋,心中先有幾分不喜,又見他傲慢不羈,更覺不快。最後,這位廣招人才的孫仲謀竟把與諸葛亮比肩齊名的奇才龐統拒於門外,盡管魯肅苦言相勸,也無濟於事。眾所周知,禮節、相貌與才華決無必然聯係,但是禮賢下士的孫權尚不能避免這種偏見,可見第一印象的影響之大。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過程。

實驗心理學究表明,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順序,在決定認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視的。最先輸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後輸入的信息也起較大作用。大腦處理信息的這種特點是形成首因效應的內在原因。

2.首因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優先效應。

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於重視前麵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後麵的信息,也會認為後麵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人們習慣於按照前麵的信息解釋後麵的信息,即使後麵的信息與前麵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於前麵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在生活節奏如同飛快奔馳的列車的現代社會,很少有人會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證實一個留給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首因效應的產生與個體的社會經曆、社交經驗的豐富程度有關。如果個體的社會經曆豐富、社會閱曆深厚、社會知識充實,則會將首因效應的作用控製在最低限度;另外,通過學習,在理智的層麵上認識首因效應,明確首因效應獲得的評價,一般都隻是在依據對象的一些表麵的非本質的特征基礎上而做出的評價,這種評價應當在以後的進一步交往認知中不斷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說,第一印象並不是無法改變,並不是難以改變的。

對於這種因信息輸入的順序而產生的效應的現象,有種種不同的原因解釋。一種解釋認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構成腦中的核心知識或記憶圖式。後輸入的其他信息隻是被整合到這個記憶圖式中去,即這是一種同化模式,後續的信息被同化進了由最先輸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記憶結構中,因此,後續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屬性痕跡。另一種解釋是以注意機製原理為基礎的,該解釋認為,最先接受的信息沒有受到任何幹擾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細;而後續的信息則易受忽視,信息加工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