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抗倭名將戚繼光(2 / 3)

嘉靖三十九年(1560),戚繼光被任命為參將,負責守衛台州、金華、嚴州(今浙江梅城)等地防務,駐兵鬆門、海門一帶。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倭寇又出動船隻數百,約兩萬人,在浙江的寧波、台州、溫州等沿海登陸,瘋狂劫掠。戚繼光率領戚家軍主力直衝倭寇較多的寧海(在今浙江寧波南部)。就在此時,又有數千倭寇乘數十艘舟船從周洋港、健跳所等處登岸。他們兵分兩路,一路進犯桃渚,另一路則突襲戚繼光家屬所在的新河城。進犯新河城的倭寇被唐堯臣等擊退後,其餘倭寇又乘虛向台州突襲,很快就抵達台州城附近的精進寺,情況十分危急。

戚繼光立即兵分三路,擂鼓疾行,回師台州。五月十日中午,戚家軍行進至距台州二裏的花街時,與倭寇不期而遇。倭寇排成一字大陣殺來,戚繼光令前鋒用銃射擊。倭寇恃強不退,蜂擁而來。其中有一個倭寇首領,左手挾矛,右手揮刀,凶相畢露地走上前挑釁。此時,戚繼光高聲宣布:“誰能殺得此賊,記他頭功一件!”勇士朱玨應聲而出,連發兩銃,當即打掉了倭酋手中的刀矛,又衝上前去砍殺了倭酋,之後連斬倭寇7名。於是,戚家軍士氣大振。倭寇急忙向右路殺出。戚繼光便命把總丁邦彥、哨官陳高遠率軍從左路攔住廝殺。倭寇一見情況不對,左路也跟著衝了上來。戚繼光又命把總陳大成、哨長王如龍率軍從右路迎戰。戚家軍同仇敵愾,越戰越勇,倭寇被殺得抱頭鼠竄,狼狽而逃。這一仗,戚家軍不但殲滅了大量倭寇,還解救出被倭寇擄去的百姓5000多人。隨後,戚繼光又用計將殘餘倭寇引出,全力追殺。最後,生擒倭酋二人,斬敵308人,餘敵全部溺水而死。

不久,又有一股倭寇大約2000名從健跳所圻頭登陸,氣勢洶洶地抵達台州東北的大田,陰謀偷襲處州(今浙江麗水)。戚繼光忙又率軍奔至處州。此時,戚繼光因多處設置防線,分兵四出,身邊隻有1500人。敵眾我寡,不易力敵。於是,戚繼光采取中途伏擊的辦法,將部眾設伏在上峰嶺。這裏山勢起伏,草盛林密,而且是倭寇西取處州的必經之地。為了不露行跡,他命令所有伏兵各執鬆枝一束作為偽裝。五月十八日,倭寇經過上峰嶺,隻見滿山蒼鬆不見有兵,就命其隊伍排成單列,中間夾帶著劫來的百姓,蜿蜒數裏,放膽行進。待敵寇走過一半,戚家軍突然火銃齊發,然後列開“鴛鴦陣”,與之拚殺。倭寇首尾不能相顧,頓時丟盔棄甲,全線潰敗。戚家軍以少勝多,打得2000餘名倭寇一敗塗地,生擒5人,斬敵344人,墜崖而死之敵不計其數。這一役,徹底解除了台州的困境。戚家軍凱旋時,台州官吏百姓出城20裏相迎,由衷感謝力保台州的戚家軍。

到台州後,戚家軍又與倭寇進行了大小十餘場戰役,連戰皆勝,到嘉靖四十年(1561)六月八日止,戚繼光基本肅清了浙江沿海一帶的倭寇,共擒敵1400餘名,倭寇因焚溺墜崖而斃命者無數,救出被劫百姓萬餘名。從此,“戚家軍”名震天下,婦孺皆知。這年秋天,戚繼光被晉升為指揮使。之後,他又在義烏招兵3000人,將戚家軍擴充至6000人。

在戚家軍的有力打擊下,敵寇不敢再來浙江沿海騷擾,卻逐漸向南擴散。在福建沿海地區,倭寇的活動猶為猖獗。北自福寧,南到漳泉,沿海數千裏都有倭寇的營地。尤其是寧德東北的橫嶼和福清的牛田,前一個是倭寇設立多年的老巢,後一個是倭寇的新據點,倭壘極多。福建巡撫遊震奏請朝廷火速派兵清剿。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七月,奉朝廷旨意,胡宗憲任命戚繼光為上將,率部6000餘人,即刻南下寧德清剿倭寇。同時,加派督撫中軍都司戴衝霄率1600人協助戚繼光清剿倭寇。

戚繼光於是火速率軍南下。八月初,戚繼光到達寧德。經過調查研究,戚繼光決定先克橫嶼,再打福清。橫嶼位於福建寧德城東北20裏,是海中的一個小島,離岸約十裏,和大陸中間隔著一片淺灘。漲潮時一片汪洋,落潮時盡是泥淖。步兵既難涉水往渡,水兵又因船隻擱淺不能行進。倭寇於是在這裏設大營、築工事,妄圖長期盤踞,作為他們登陸劫掠的基地。據統計,當時橫嶼倭寇的兵力約有1000人,加上散紮在福清、寧德境內的倭壘中的倭寇,總數可達1萬多人。他們遍布耳目,互相聲援,遇機即出。長期以來,當地明軍對其無可奈何。

戚繼光見橫嶼倭寇之所以猖狂凶頑,一是憑借地勢險峻,二是有沿海各據點的援應。於是,他決定先降其脅從,殲敵羽翼,再搗敵巢。在探測了敵情和地形之後,戚繼光隨即進行部署,同時下招撫令,免除脅從者的罪責。這一招,使得章灣等地多數脅從分子投降,分化瓦解了倭寇,孤立了橫嶼的敵人。

八月七日,戚繼光先派兩支軍隊分別駐紮在金垂渡和石壁嶺,截斷敵人退路,自己則帶領大部人馬進軍章灣。進村之後,戚家軍不殺一人,不燒一房。曾經被迫跟隨倭寇的居民都跪在地上請求治罪,並表示願為官軍效力。經這些緊隨的居民入山相勸,又有1000多名被倭寇脅迫的人員歸降了戚家軍。這樣一來,橫嶼之倭便更加孤立。麵對一片汪洋,戚繼光把強渡的時間定在退潮時分。他召集軍中諸將,陳說厲害,指出:“此去攻打橫嶼,我軍深入險地,隻可勝,不可敗。不僅行進速度要快,而且必須登岸立足,否則潮水一漲,將陷入背水絕境。”

他又激勵眾人道:“此次出兵橫嶼,唯憑意誌和膽力而已。諸位中若自忖無此膽力,則不必前往,我不忍讓你們送命。”將士們聽了群情激昂,紛紛說:“我等跟隨將軍不遠千裏而來,所為何事?難道我等會對敵示怯嗎?”戚繼光見士氣已振,就大聲說道:“若真如此,我為諸位擂鼓助威!”

八月八日淩晨,海潮一退,戚繼光即命士兵每人背草一捆,列鴛鴦陣匍匐前進。士兵們把草鋪在潮退後露出來的泥土上,沿著用草鋪成的路一步一步向前行進。戚繼光則親自在岸邊擂鼓,以激士氣。隊伍在行進中始終保持著鴛鴦陣的陣式,每百步一息,鼓聲一起就起步,鼓聲一停就止步。最後,隊伍逼近小島,鼓聲不止,戰士們便急步搶登上岸。

此時,島上的倭寇早在沿山南麓一帶布好陣勢,還有大批倭寇屯據木城死守。戚繼光命吳維忠率部攻木城;陳子鑾、童子明率部殺向敵陣;陳大成率部沿山腳繞到敵人背後,準備前後夾擊。戚家軍是背水大戰,倭寇也知不戰即死,因此拚命抵抗。虎將王如龍從對岸遙看形勢危急,便揮師殺過灘去。待他的部隊一到,兩邊合力夾擊,倭寇再也支撐不住,全線潰退。明軍乘勝追擊,島上倭寇被消滅得幹幹淨淨。此次大戰,共滅2600名敵寇。被倭寇占據多年的橫嶼島,終於被戚家軍一舉收複。

第二天,戚家軍凱旋,回到寧德暫作休整。當時,福建方麵後勤供應不上,戚家軍生活很是艱苦。為了鼓舞士氣,戚繼光自編了一首凱歌,於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召集官兵學唱,並以鼓聲合拍伴奏。歌中唱道:

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衝鬥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幹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這一夜,戚繼光和將士們以歌代酒,軍隊的士氣非但沒有因後勤供應不足而低落,反而更加高漲了。

次日,戚繼光率軍南下,於八月二十九日到達福清。

戚繼光首先派兵拔掉了倭寇的一個據點——杞店,又率軍回錦屏山駐紮。到了五更時分,700多名倭寇向錦屏山進發。他們騎兵在前,步兵隨後,企圖偷襲戚家軍營寨。戚繼光事先已得到消息,並在山口埋伏下了精兵強將,準備在那裏痛擊敵人。倭寇不知戚家軍已有防備,大搖大擺地進入了戚繼光設下的埋伏圈。沒走幾步,隻聽戚家軍的戰鼓如驚雷一般炸響,明軍伏兵的火銃立刻開火,無數道火光像閃電一樣撲向倭寇。敵人慘叫著中彈倒下,餘下的倭寇也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嚇懵了,待轉過神來,連忙競相逃命。戚繼光早已命人在四處撒下鐵蒺藜,慌不擇路的倭寇又都被鐵蒺藜刺破了腳掌,行動遲緩了許多。這時,坐鎮中軍的戚繼光一聲令下,正在待命的大軍便如潮水般殺向被圍困的倭寇。

倭寇逃生心切,見四麵被圍,忙拋出大把碎金,想引誘明軍哄搶,以乘機逃脫。哪知戚家軍軍紀嚴明,對滿地金塊視若不見。他們舞動手中兵器,奮勇衝殺。經過幾個小時的浴血奮戰,被圍困的倭寇死傷大半,隻有一小部分衝出重圍。戚家軍乘勝追擊,又連破牛田、上薛、聞讀等數座倭巢,殺得倭寇鬼哭狼嚎,拚命逃竄,一直逃到新塘。戚家軍便分頭追敵,又在陣中豎立白旗為信號,以規勸脅從分子。有數千人紛紛扔掉刀槍,前來投降。這一仗打得幹脆利落,除瓦解敵寇數千名外,還殺敵688人,被燒死的倭寇不計其數。但尚有4000名倭寇退守林墩,妄圖負隅頑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