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凱旋,駐紮在獻縣的單家橋,侍郎陳山拜見,說漢王和趙王是一條心,請求宣宗乘勢襲擊彰德,捉拿趙王。楊榮極力讚成。楊士奇卻道:“這樣的事情應當有證據,難道可以欺瞞天地鬼神嗎?”
楊榮厲聲道:“你想要阻撓這重大的謀劃嗎!現在叛黨說趙王與漢王同謀,怎麼說沒有口供?”
“太宗皇帝(成祖朱棣死後,被尊為太宗)有三個兒子,現在皇上隻有兩個叔父。有罪的不可以赦免,而沒有罪的應該寬厚對待,有懷疑的話可以防備,不發生意外就是了。為什麼突然發兵攻打他,而傷害在天皇祖的感情呢?”
當時隻有楊溥和楊士奇意見相同。他們打算到宣宗處去進諫。楊溥先進去,楊士奇隨後來到,但沒能進入。不久,宣宗召蹇義、夏原吉進去。他們倆把楊士奇的意見告訴了宣宗。宣宗本不欲懲治趙王,調動軍隊攻打彰德的事便得以停止。
回到京師以後,宣宗請教楊士奇:“現在人們紛紛議論趙王之事,怎麼辦?”
“趙王和陛下最親,陛下應該保全他,不要被人們的話所迷惑。”
“朕想把群臣上的奏章封起來送給趙王看,讓他自行處理,怎麼樣?”
“如能再有一封璽書就更好了。”
於是宣宗派使者捧璽書去趙王那裏,趙王得到璽書非常高興,哭泣著說:“我能活了。”隨即上表謝恩,並且獻出護衛部隊,外麵對他的議論才平息下來。從此宣宗對待趙王日益親近,他對楊士奇道:“趙王所以能夠保全,都是靠了你的努力。”
楊士奇主持內閣期間,為了擴大宣宗的仁治,上了不少對朝廷對百姓有益的奏章,除減免賦稅外,他還奏請安撫逃亡到各縣的流民;舉薦文博武勇之人,使受極刑之家的子孫都能得到進士的機會;又請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吏各舉所知,推薦可以任郡守的人選等等,他的每項奏議都得到宣宗的批準。
再輔帝王揮餘熱養子不教抱憾終
宣德十年(1435)正月,年輕有為的宣宗正欲大展宏圖之時,突患重病,不幸駕崩,年僅38歲。臨終前,又將太子朱祁鎮托付給了楊士奇。
同月,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即皇帝位,是為英宗,次年改元正統。
楊榮像在這時,內閣老臣隻剩下“三楊”了。夏原吉已於宣德五年(1430)病逝,蹇義則在宣德十年(1435)追隨宣宗而去,而楊士奇已年逾古稀,楊榮65歲,楊溥也早過了花甲之年。但朝中無人,三人也隻好隨同英國公張輔、尚書胡濙一同發揮餘熱了。
當時兵部尚書由楊榮擔任。楊士奇便與楊榮商議兵部訓練士卒、嚴守邊關、加強戒備等事宜。楊榮提出朝廷的禦林軍和地方衛所的軍隊要進行春、秋兩次大訓練的建議。楊士奇非常讚同,立刻從戶部撥出銀兩,首先開始春季士卒訓練。他還根據下屬官吏的上疏,與四位大臣磋商,設立南京參讚機務大臣,以便加強管理南方有關兵部事宜。又分頭派遣精選的文武大臣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等地,罷去有名無實、危害朝廷官吏的偵事校尉之職。
正統初年,各地多次發生旱澇災害,為了使英宗像他父親宣宗一樣關心百姓疾苦,楊士奇和四位大臣一起研討,按各地受災情況,減免租稅。地方官吏紛紛上疏,對多次減免租稅表示異議,認為糧食少了,國庫空虛,官吏們發不了俸糧,此舉是對朝政的威脅。而楊士奇卻不這樣看,他耐心地向各級地方官吏解釋道:“天災是不可抗拒的,糧食必然要減產。農民沒有收獲糧食或少收了糧食,還要那麼多租稅,等於紮上農民的脖子,不讓他活命。把農民逼死了,或逼得四處逃荒,還有誰來種莊稼、出糧食?所以,減免租稅,使農民休養生息,是仁、宣之世十分成功的政策,這樣做,能使受災的農民安定下來,準備來年多種田,多打糧食。減免租稅的結果,最終會使農民多交租稅,因此,減免租稅,實際等於將來多收租稅,何樂而不為?”在楊士奇的主持下,雖然國庫的糧食少了,但百姓卻還能安居樂業,倒也不失太平盛世的景象。
楊士奇還命刑部審核懸案,將各府、縣曆年尚未了結的命案,派得力官吏重新調查結案,也使受害百姓感激不盡。同時他還命吏部嚴格考核文武百官,夠晉升者,按時晉升官職;不合格者,及時罷黜。一時間,國內政通人和,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正統初年,朝政清明,社會安定,國家富裕,都是以楊士奇為首的“三楊”等老臣輔佐的結果。正統三年(1438),在楊士奇等人的指導下,《宣宗實錄》完稿,英宗晉升楊士奇少師稱號。
正統四年(1439),楊士奇已經75歲,他上疏英宗請求退休,太皇太後張氏和13歲的小皇帝英宗堅決不同意,隻是恩準他回籍省墓,不久楊士奇又返還京師。
正統初年(1436),宦官王振欺負英宗幼小,逐漸幹預朝廷政務,誘導英宗用嚴酷的手段統治臣子,一時之間,大臣們“身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轉眼間就身陷囹圄了。正統五年(1440),靖江王佐敬私自贈楊榮金銀。楊榮此時正回籍省墓。王振借這個機會上疏彈劾楊榮。楊士奇返京後,極力解救,才平息此事。楊榮氣憤不已,不久罹病而亡。
這時,王振大力培植朋黨,氣焰日炙。而朝中的正直老臣如張輔、胡濙等皆已病老乞休,難以臨朝。隻剩下楊士奇、楊溥,更加孤立。
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後殯天,王振無人管束,權勢更大,作威作福,更加肆無忌憚。百官對之小有抵觸,就被拘捕下獄,廷臣人人自危。楊士奇也不能製止。
這一年,楊士奇已經是78歲的高齡了,但還要每日堅持上朝,處理政務。一日,他翻閱各部大臣奏章,突然看到吏部一位大臣彈劾楊士奇之子楊稷殺人的奏議。楊士奇閱後立即暈倒過去,不省人事,宮人喚來禦醫,再三搶救方醒轉過來。楊士奇早年為官,經常在外,隻此一子,十分溺愛。母親、祖母等家人皆難管束。自祖母去世後,楊稷之母多次勸其認真讀書,勿打仗鬥毆,行凶惹事。但他把母親的勸告隻當耳旁風,憑著楊尚書、楊閣老公子的身份橫行霸道,為禍一方。楊士奇早知兒子的劣行,卻因忙於政事,疏於教管。此時已至耄耋之年的楊士奇,聽說獨子殺人犯法的消息,登時受到打擊,從精神到身體都垮了。
見到這般情形,朝廷計議,暫不立即把楊稷繩之以法,隻把他作惡的情狀送給楊士奇審閱。不久,又有人揭發楊稷數十件壞事,不得已,朝廷才將楊稷逮捕,下大理寺獄。楊士奇因為有病,正在告假期間,英宗恐傷害楊士奇,暫不處死其子,降詔慰勉。
正統九年(1444)三月,楊士奇在恨子不爭、報國不能的憂憤中去世,享年80歲。待楊士奇死後,朝廷才將楊稷處以極刑。
楊士奇出身布衣,自學成才,身為五朝元老,顯赫一時。他之所以被稱為調羹巨擘,是因為在他的協調周旋之下,朝中重臣團結一心,共效皇命,為江山、為社稷,為君王、為黎民,都盡心竭力。而他的敢於上諫,心係百姓,關注帝王之仁,也為世人所稱道;他顧國忘家,導致其子不仁,最後憂鬱而終,也讓世人歎惜。正是因為有了以他為首的“三楊”,才使得仁宣之治的盛世出現,其功不可沒。當他去世後,宦官王振專權,導致土木之變,明廷備受屈辱,當時有人就說,若是楊閣老尚在,這場恥辱必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