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開國宰相李善長(3 / 3)

李善長找到劉伯溫,將元朝頒布的刑法,逐條核定,除了弑君等大逆不道的罪行留下株連九族的刑罰外,其餘的犯罪一律廢除連坐。

李善長和劉伯溫一起擬定的新刑法一公布,便得到應天城百姓的熱烈擁護,他們都高呼吳王為吳青天。

修史編律固國業恃傲難保晚節風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是為明太祖。國號大明,改元洪武。晉封李善長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宣國公。至此,李善長成為了大明王朝開國的第一任宰相。

是年四月,徐達率領的北伐大軍占據山東、河南全境,形成了對元大都(今北京)的三麵包圍之勢。太祖大喜,決定去汴梁(今河南開封)北巡,臨行之時,將一切朝政之事,均托付於李善長。

朱元璋四月北巡,七月方回到應天府,在這三個多月期間,朝中大小事情皆由李善長一人處理。開國之初,百廢待興,百章待建,百業待舉,每天都有近百件要事需要皇帝處理,而這些事都被扔給李善長。李善長確實是一位出色的丞相,他日夜操勞,每天幾乎隻睡一兩個時辰的覺,醒來就處理奏章。這樣,李善長把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六部各項事務皆走上了正軌,使太祖的帝王統治機器,開始了高速運轉。七月,太祖回到應天,李善長立即入殿見駕,將三個月來朝中重要事件,一一做了詳奏。太祖聽了龍顏大悅,道:“朕北巡之際,丞相主理朝中事務,調度有方,秩序井然,朕甚為滿意。”

接著,太祖又命他負責監修《元史》,編《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元朝滅亡後,將元朝的史實翔實地記載下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太祖將此事委托給李善長後,李善長立即找到太子朱標的老師宋濂,請他組織一批文人撰寫《元史》。從洪武二年(1369)到洪武三年(1370),完成210卷《元史》的撰修工作,將蒙古國和元朝的164年間,18代皇帝及其後妃、功臣等的事狀詳細地記載了下來。

太祖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曆史教訓,認為皇位繼承是維持其皇朝安全的根本保障,必須有嚴格的法律規定,才不會引起家族間的紛爭,造成宮廷政變。所以在立了皇太子以後,為了使諸王都擁護皇太子,不參與爭權奪位,他命李善長撰寫了一部《昭鑒錄》,將漢唐以來藩王善惡事跡輯錄下來,頒賜諸王,對其進行宗法教育。立皇太孫後,朱元璋害怕朱允炆年齡太小,即位後,各位叔王不聽從其統治,又命李善長編寫了《永鑒錄》,把曆代皇帝、藩王和大臣應當遵守的、不該做的事,都詳細列舉出來,給諸王和大臣看,並立法說後代有人要更改祖訓的,以奸臣論,殺無赦。另外,李善長又編寫有《世臣總錄》,是收輯曆代大臣善惡可以勸誡的事跡,頒示群臣進行教育的書。三部書合稱為《祖訓錄》。太祖又責成李善長製定各種禮法,編纂成集,稱為《大明集禮》。

在李善長主持編寫祖訓、禮法等書籍的同時,太祖還命他召集文武官員,對太祖的兒子封藩進行商議。幫助太祖打江山的一些元帥、將軍,皆緘口不語,認為這表示皇帝不相信大臣,而相信自己的兒子。在李善長的斡旋下,讓太祖之子,如燕王、晉王等,手握兵權駐守北方;其他的,如周王、齊王等,駐於各城大邑,不掌兵權,隻是起監督地方官吏的作用。這樣,第一批分封的藩王得到了將帥的理解和支持。

洪武三年(1370),明朝大封功臣。太祖道:“百室丞相,雖無汗馬戰陣之勞,但事朕日久,供給軍糧,功勞甚多,宜進封大國。”於是授李善長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給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戰爭結束,武將暫且退下,文臣開始大放異彩。李善長編律修史,給明朝曆代統治者以可循之章,給中國史著留下了光輝的篇章。這份功績,是不容忽視的。

但由於長期位高權重,李善長慢慢也有了驕橫之心,對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官員,經常進行排擠。如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等略略侵犯了李善長的權力,他便立即考察他們的過失,上奏免去了他們的官職。

洪武四年(1371),太祖賜給他臨濠的田地若幹頃,設置守墳戶150家,又給佃戶1500家,儀仗戶20家。任命他主持修建臨濠的宮殿,遷徙江南的富有百姓14萬到濠州種田,為此李善長留居濠州幾年。洪武七年(1374)提升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做太仆寺丞,存義的兒子李伸、李佑都做了朝廷重要的官員。洪武九年(1376),太祖把長女臨安公主下嫁給李善長的次子李祺,封李祺做駙馬都尉。李善長一家光彩榮耀,顯赫高貴,令滿朝文武羨慕。

李祺娶公主以後一個月,禦史大夫汪廣洋上疏言道:“善長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而此時,朱元璋對李善長的驕橫也漸漸不滿。因此,定罪削去李善長每年的俸祿1800石。但不久又任命他和曹國公李文忠掌管中書省、大都督府、禦史台,共同議定軍國大事,監督圜丘工程。

丞相胡惟庸,起初為寧國縣知縣。因為李善長的推薦提升為太常寺少卿,後來成為丞相,因此兩人交往密切。而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謀反被殺,牽連為胡黨而判罪被殺的人非常多,李善長開始未受牽連。禦史台缺中丞,太祖還讓李善長治理禦史台的事務。但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發李存義父子實際上勾結胡惟庸,太祖下詔書免去他們的死罪,安置到崇明。李善長沒有為此感謝恩典,因此,太祖懷恨在心。

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長已經77歲,年老不能約束下麵的人。他想建自己的住宅,就向信國公湯和借300名侍衛兵士,湯和秘密報告了太祖。

四月,京師有一批判罪應當遷徙到邊地去的官員,李善長的親信丁斌等人也在其內,李善長幾次請求不要遷徙他們。太祖為此大為生氣,審問丁斌。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因此說出李存義等人以前與胡惟庸交結的情況。太祖命令逮捕李存義父子審訊,他們供出的案情牽連到李善長,供詞中寫道:

惟庸有反謀,使存義陰說善長。善長驚叱曰:“爾言何為者!審爾,九族皆滅!”已,又使善長故人楊文裕說之雲:“事成當以淮西地封為王。”善長驚不許,然頗心動。惟庸乃自往說善長,猶不許。居久之,惟庸複遣存義進說,善長歎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又有人揭發李善長道:“將軍藍玉出塞,至捕魚兒海,獲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績,善長匿不以聞。”禦史們一起上章彈劾李善長。而李善長的奴仆盧仲謙等,也揭發李善長與胡惟庸互贈財物,私下秘語。罪案於是成立:說李善長身為功臣元勳、皇親國戚,知道謀反的陰謀而不告發,懷疑觀望,心懷兩端,真是大逆不道。正巧這時有人報告星象有異常變化,預示應當改換重臣應災。於是李善長及其妻子、兒子、兄弟、侄子全家70多人都被誅殺。而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定南侯留聚等人,都同時作為胡惟庸同黨被殺。已經死去而被追加定罪的人也有許多。

太祖親手書寫條列他們的罪狀,附上獄中的供詞,作為《昭示奸黨三錄》,布告天下。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和公主被遷徙到江浦,不久後死去,李祺的兒子李芳、李茂,因為公主的緣故沒有定罪。

李善長商賈出身,本為豪家富室,卻毅然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創業護國。他的計策,讓朱元璋在統一中原時如順水行舟;他的才幹,讓大明王朝建國初期固若金湯。他主持修訂的《元史》,是留給後人珍貴的史籍;他編撰的各項規章製度,為明朝的統治者一直沿用。可以說,他是明初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然而,他晚年卻居功自傲,讓本就心胸狹隘的朱元璋陡生疑忌,終使李氏一門九族盡滅,可謂悲慘,難免令人扼腕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