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略文韜首推徐達(3 / 3)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南京)稱帝,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高皇帝,立世子標為皇太子,任徐達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

副將軍常遇春攻克東昌,兩軍在濟南會師。部隊回到濟寧後,明軍溯黃河而上,進軍汴梁(今河南開封),守將李克彝逃跑,左君弼、竹貞等投降。於是明軍從虎牢關進入洛陽,在洛水以北,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脫因帖木兒大敗而逃。梁王阿魯溫投降。在奪取和穩定了嵩州、陝州、陳州、汝州後,明軍向潼關進攻。這時元將李思齊跑到鳳翔,張思道逃到了鄰城,明軍入關,向西進至華州。

明太祖收到捷報後,來到汴梁,召見徐達,設酒宴慰勞,並計劃北伐。

徐達說:“大軍平定了齊魯,掃蕩了河洛,王保保(擴廓帖木兒)正在徘徊觀望,潼關已經攻克,李思齊等人狼狽向西逃跑。元朝的援兵已經斷絕,現在乘勝直攻元朝的京師,不用打什麼大仗就可以將其占領(元聲援已絕,今乘勢直搗元都,可不戰有也)。”太祖深以為然。徐達接著又說:“攻陷元朝的大都,元主向北逃跑,這時要窮追他嗎?”太祖說:“元朝的氣數已盡,將會像水一樣慢慢幹涸,我們也要慢慢來消滅他們,不必竭盡兵力去追趕,窮寇莫追嘛!他們出塞以後,隻要加強邊境的守衛,防止他們的進犯就可以了。”

徐達接受了皇帝的命令。與副將軍常遇春在河陰會師,分派人馬攻占河北各地,接連拿下了衛輝、彰德、廣平。部隊駐紮在臨清,命傅友德修築陸路,以便騎兵通過,又疏通了河道,以便水師通行。準備工作做完後,便揮師北上。

常遇春很快攻克了德州,雙方合兵攻占了長蘆,控製直沽,造了大量浮橋讓士兵渡過。水陸兩軍同時進發,在河西務(今天津武清西北北運河西岸)大敗元軍,進而奪取通州(今北京通縣)。元順帝一見,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丞相慶通留守,他帶著太子後妃,開建德門由居庸關倉皇北逃至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20公裏的閃電河北岸,也稱開平府)。

過了一天,徐達列兵齊化門,命人填平城外的壕溝登城。監國的淮王帖木兒不花,左丞相慶通,平章迭而必失、樸賽因不花,右丞張康伯,禦史中丞滿川等拒絕投降,徐達將之全部殺掉,而其餘的人一概免死。他又封了倉庫,造冊登記圖籍珍寶文物,命令指揮張勝領1000兵守衛宮殿門,讓宦官保護照顧各宮人、妃嬪、公主,禁止士卒無禮侵犯。官吏百姓都得以安居,市內的作坊店鋪也都照常營業。

太祖收到捷報後,下詔將元朝的京城大都改為北平府,設置六個衛,令孫興祖等留守,而讓徐達與常遇春進取山西。

常遇春先攻下了保定、中山、真定,馮勝、湯和攻下懷慶,越過太行山,攻占了澤州、潞州,徐達亦率大軍開到。

當時擴廓帖木兒正領兵出雁門關,準備由居庸關進攻北平。徐達得訊後,與各將領商議說:“擴廓帖木兒遠出,太原必定空虛。北平有孫都督守衛,足以抵禦。我們正可以出其不意,直搗太原,使他進不能攻,退無處守,正所謂抓住要害乘虛而入。如果他領兵向西以求自救,那就正好將其擒獲。”眾將深為讚同。於是明軍揮師太原。

擴廓帖木兒到了保定,聽說太原吃緊,急忙回軍自救。徐達選派精兵夜襲其營地,擴廓帖木兒隻帶18騎逃脫。徐達俘虜了其部眾,並將其全部收編。就這樣,太原被徐達攻占。接著,明軍又拿下了大同,分兵攻取了還未占領的州縣,山西遂被平定。

洪武二年(1369)正月,詔立功臣廟於雞鳴山下,太祖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居首。

同年,徐達率大軍西渡黃河,到了鹿台。當時李思齊據守在陝西鳳翔,其部將張德欽等據守關中,張思道據守奉元。

徐達統大軍繼續前進,涇河渭水之地的老百姓都出來迎降,張思道不戰而逃至慶陽,徐達把奉元路改為西安府,由耿炳文駐守。

常遇春率大軍到了鳳翔,李思齊逃至臨洮(今甘肅岷縣),常遇春占領了鳳翔。

徐達召集眾將商議下一步的進軍方案。許多將領都說:“張思道的能力不如李思齊,這樣攻打慶陽就比攻打臨洮更容易些,所以應該先打慶陽。”

徐達聽了,微微一笑說:“你們說的雖然有道理,但事情沒有這樣簡單。慶陽城險而且部隊精銳,不容易一下子拿下來。臨洮北麵與黃河、湟水相連,西麵控製著羌、戎,如果我們占領了它,那裏的人足可以補充兵源,那裏的物產亦完全可以補充軍隊物資的儲備。我們以大軍前去逼迫,李思齊若不走,就隻能束手就擒。臨洮拿下,其他郡縣就更不在話下。”

他力排眾議,派兵渡過隴水,攻克秦州,拿下伏羌、寧遠,進入鞏昌,派遣右副將軍馮勝進逼臨洮,李思齊果然不戰而降。徐達又分兵攻克蘭州,打跑豫王,收繳其輜重,回兵出蕭關,拿下平涼。張思道在寧夏被擒,其弟張良臣舉慶陽投降,徐達派薛顯前去受降,張良臣卻又叛變,晚上出兵襲擊,打傷了薛顯。徐達指揮部隊將其包圍。擴廓帖木兒派將領前來援救,徐達反擊,打敗援軍,慶陽被占領。

張良臣父子一看不妙,投井自殺未遂,被明軍撈出來斬了,陝西地區從此平定。太祖下詔徐達班師,賜給他大量的金銀和布帛。

洪武三年(1370)春天,太祖再以徐達為大將軍,平章李文忠為副將軍,分道出兵。徐達從潼關走西路,直搗定西,攻打擴廓帖木兒。李文忠從居庸關走東路,穿越沙漠,追趕即位的元主。

徐達到了定西,擴廓帖木兒已退到沈兒峪屯守,徐達進兵逼迫,於次日大敗擴廓帖木兒的軍隊,俘虜敵郯王、文濟王以及國公、平章以下文武部屬1860多人,將士84000多人,馬、駱駝和其他牲口數萬頭。擴廓帖木兒僅僅帶著他的妻子等幾人跑到了和林。

徐達打敗了擴廓帖木兒,立即率部隊從徽州南麵出發到略陽,攻克沔州,進入連雲棧,攻打並奪取了興元。而副將軍李文忠亦攻克應昌,俘獲元主嫡孫、妃、公主、將相。捷報先後傳了上去,太祖下詔命令休整軍隊,班師還朝,並親自到龍江慰勞迎接。

十一月,太祖下詔大封功臣,授予徐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年俸祿5000石,給予世襲鐵券。此時徐達隻有39歲!

次年,徐達率領盛熙等將領到北平操練軍隊,修繕城池,遷徙山後軍兵充實各個衛府,設置了254個屯,開墾荒地1300多頃。當年冬天,徐達被召回京師。

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再派大軍征討擴廓帖木兒。徐達任征虜大將軍,由中路出,左副將軍李文忠從東路出,征西將軍馮勝從西路出,各帶五萬騎兵出塞。徐達派都督藍玉在土剌河打敗擴廓帖木兒。擴廓與賀宗哲合兵頑強抵抗,徐達失利,損兵數萬。太祖因為徐達以往的功勞卓著,不予追究。

第二年,徐達再領眾將巡行邊境,在答剌海打敗敵人,回軍北平,在此守衛三年才回京師。洪武十四年(1381),他再統帥湯和等征討乃兒不花,然後又返回鎮守北平。

徐達每年春天出征,冬末被召回京師,已經習以為常,他一回來總是立即交還將印。太祖稱其為布衣兄弟,賜給他假期,設宴接見,兩人相對痛飲,而徐達卻更加謙恭謹慎。太祖曾經對他說:“天德功勞大,可現在仍舊沒有合適的宅第,可以把朕的舊邸賜給你。”所謂舊邸,是太祖當年稱吳王時所住的地方。徐達堅決推辭。

有一天,太祖約徐達到舊邸,將其灌醉,然後用被子裹著,抬到寢室裏。徐達酒醒後,嚇得趕快跑下台階,俯伏在那裏高呼自己死罪。太祖看到後,非常高興,於是命令在舊邸前為徐達蓋起宅第,並為其題寫牌坊,旌表其為“大功”。

胡惟庸當丞相,想和徐達拉關係,徐達鄙薄他的為人,不予理睬。胡惟庸便賄賂徐達的守門人福壽,讓他設法加害徐達。福壽將其揭發,徐達亦不追究,隻是常常對太祖說胡惟庸不能勝任丞相。後來胡惟庸的陰謀果然敗露,太祖也就更加器重徐達。

洪武十七年(1384),徐達在北平生病,背上長疽,稍微好了一點,太祖派徐達的長子徐輝祖帶著敕書前去慰勞,不久將其召回。

次年二月,徐達病重,不久去世,享年54歲。太祖為此停止上朝,親自參加葬禮,哀慟不已。徐達被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子孫三代被贈予王爵。太祖將其賜葬在鍾山北麵,親自為其撰寫神道碑文。他的牌位供在太廟附祭,肖像供在功臣廟,位列第一。

徐達22歲起追隨朱元璋,舍生忘死,忠誠不渝,是開創大明王朝的第一功臣。他有勇,敢隻身入敵營求代朱元璋;他有謀,能根據不同敵情采取不同打法克敵製勝;他謙虛,居功至偉卻不以功臣自居;他正直,不貪色、不貪財、不營私舞弊、不隨波逐流。在明朝開國功臣裏,他能以功名終,可謂罕見;而朱元璋與其兄弟相稱,也堪稱異數。他為掃平割據的群雄,統一華夏,立下不朽的功勳,不愧是武略文韜兼備的千古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