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的統治者都高度重視史學,他們很早就懂得以史為鑒的道理,所謂“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他們努力地從曆史著作中去取得統治的經驗和教訓。對於一般的文人學子來說,史書也是他們的必讀書。在中國的史書中,司馬光所編的《資治通鑒》非常有名。《四庫全書總目》稱讚此書“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所未有”,並非溢美之詞。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司馬光(1019—1068)和他的助手曆時19年,編成此書。參加編寫的,有劉恕、範祖禹和劉攽。全書294卷,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959),記載了1362年的曆史。采用雜書300多種。書名《資治通鑒》係宋神宗所定。司馬光自述其成書的辛苦說:“遍閱舊史,旁及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確是的言。《資治通鑒》集追敘、補敘、並敘、帶敘於一體,呈波瀾壯闊、有條不紊之大觀,成為中國編年體史書的典範。在《左傳》、《史記》、《漢書》的崇山峻嶺之後,再現峰巒疊嶂之美。《資治通鑒》影響深遠,曆代的後繼者,不乏其人。

《資治通鑒》千言萬語,隻是為了總結興亡成敗的曆史教訓。司馬光自己說,此書“專取關國家興衰,係生民休戚”的內容,其目的非常明確:“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這本書首先是給皇帝看的。作者司馬光的立場,當然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站在儒家的立場上來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歸根到底,是要皇帝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認識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處理好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間的關係。

司馬光身處的北宋,是中央專製日趨加強、日趨嚴厲,封建社會正處在由盛入衰的轉折時期。與大唐王朝相比,宋朝的國勢已經顯出衰弱的跡象,但宋朝的文化卻是同樣的燦爛輝煌。宋朝的中央集權製度,還沒有明清那麼嚴酷。還有一點言論的自由,文化思想方麵的專製還沒有明清時期那麼恐怖。像司馬光這樣的知識分子還抱著帝王之師的情結,說話還比較大膽。我們不能忘記曆史。不了解中國的昨天,就不會明白中國的今天。拂去《資治通鑒》封建的正統思想的灰塵,我們看到了曆史的智慧。

本書從這部巨著中選擇了500個故事,加上必要的注釋,白話的翻譯,略作點評,希望能夠有助於一般讀者的閱讀。故事原文引自於中華書局1956年6月出版、1970年10月第4次重印的《資治通鑒》版本。

編著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