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忠良將魏征隨玄宗 賢皇後為帝獻美女(3 / 3)

楊氏軟弱無力地在李世民的懷中掙紮著,輕輕捶打著李世民那寬闊有力的臂膀,但卻又慢慢地貼近了李世民的胸膛,忘情地去回應著李世民那火熱的、溫潤的雙唇。

他們不再說話。此刻,一切語言都是多餘的。他們緊緊地、忘情地糾纏在一起……

京城長安之南有一座終南山,古稱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自西向東綿延橫亙八百餘裏,主峰在長安南郊。這一帶山高林密,寺院眾多,自隋代以來,就有許多考場失意或者是仕途蹇澀的人來到山上的寺院之中,一方麵潛心苦讀,增長自己的學識,另一方麵也便於注視長安城的動向,隨時準備出山入仕。時日既久,寄居終南山成了許多人入仕朝廷的一塊跳板,因而人越來越多,各家寺院也因此香火不斷,熱鬧非凡。

這一日,平常來來往往出入於布德寺的人都規矩起來,有的幹脆就閉門不出,山下通往寺中的山路上也站了不少侍衛。許多要上山的人一見如此陣勢,立即扭頭返回,有好奇的人打探了半天才知道原來是新登基的太宗皇帝要來布德寺中燒香祭神,為防止出現意外,所以才派侍衛守候。一時之間,熱鬧的山上難得地寂靜下來。

第二天,日過高竿,果然從山下來了一列隊伍,聲勢雖然不太大,但卻行動有序,緩緩地向山上的布德寺而來。在這列隊伍當中,有一頂大轎,前後侍衛緊緊護衛,而八名轎夫則穩穩地掌住大轎。

忽然間,隻聽見一聲刺耳的呼哨響起,山路兩旁的樹林中突然間跳出數十名蒙麵大漢,手執利刃,叫喊著向上山的隊伍撲了過來。為首的兩人高高躍起,跳到轎子上,執刀猛地插入轎中。但是,轎中卻一點兒反應也沒有,二人見狀,立刻大叫一聲:“不好,我們上當了,快跑!”

然而為時已晚,二人話音剛落,一張大網便罩在了想要借勢騰起逃逸的二人身上,二人旋即便被擁上來的侍衛當場綁縛,其餘的蒙麵刺客也是死的死,逃的逃。剛才還刀光翻飛的戰場瞬息間便安靜下來。

隻聽得一陣笑聲,一名侍衛摘去頭盔和頜下的假須,來到被綁縛的為首二人跟前,揭掉二人麵上的黑巾,一躬到地,嘴中說道:“薛將軍,馮將軍,請恕魏某無禮,要不是這樣,恐怕也請不到二位將軍。”

說著,這侍衛便要上前為二人鬆綁,但二人並不領情,使勁一晃胳膊,甩開對方的手,其中一個身材稍矮的人竟然破口大罵:“魏征,你這個匹夫,忘恩負義,賣友求榮,難道你忘了殿下對你的提攜照顧了?”

化裝為侍衛的人正是新任詹事主簿魏征,而被綁的兩個人則是薛萬仞和馮立。聽到馮立的責罵,魏征並不氣惱,然而麵色卻凝重起來,他又深施一禮,對二人說道:“殿下深思,魏某焉敢忘懷,我等同仕殿下,與齊王合縱,本來是取天下之勢,然而卻在玄武門一役慘敗,二位殿下也命殞當場,此非命邪?何況秦王仁恩備至,雄才偉略,難有人能與之匹敵。非是魏某怕死,若能一死而成就大業,魏某就是肝腦塗地也毫不顧惜,隻恨平生抱負無法實現,我魏征雖然才疏學淺,卻也不想抱憾終生。王兄、韋兄,你們也該現身了吧!”

魏征話音剛落,又有兩名侍衛伸手摘掉頭盔,頗有點不好意思地衝著薛、馮二人展顏一笑。薛萬仞和馮立二人一看,竟是王矽和韋挺,很顯然,他們也和魏征一樣,已經投效於李世民的手下。薛萬仞見此情景,閉口無言,而馮立則仍舊大聲地叫道:“好啊,現在可是刁奸之徒大聚合了,你們一個個貪生怕死,俺馮立可不怕,今天既然被你們抓住了,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王矽和韋挺被馮立說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低頭無語。過了半天,韋挺才抬起頭來說道:“馮將軍,若說貪生怕死,韋某雖不才,卻從沒有過這個念頭。本來我已決心從此不再出仕,歸隱鄉間以了此一生,後被當今陛下召入宮中,才覺得他實乃難得英才,在他手下,定可一展抱負,你我都是為人幕僚之人,又何嚐不想為家為國一展自己的才能呢?”

韋挺為人忠厚老實,說話也甸句實在,沒想到他說了半天,挽回的卻隻是馮立鼻腔裏的一聲冷哼。魏征見狀,擺擺手,幾名侍衛走上前來,輕手輕腳地將二人抬著放在轎子內,而後抬起轎子,下山而去。

皇宮之內。

仍被綁縛的薛萬仞和馮立二人麵對李世民,傲然不跪,李世民並不惱怒,親自走過來給二人鬆了綁,笑著說道:“二位將軍,魏愛卿他們多有得罪,朕在這裏代他們向二位賠禮道歉了。”

說著,李世民果然躬身施了一禮。望著麵前的李世民,薛萬仞和馮立二人頗多躇躇。他們非常想親手殺死李世民,要不是這樣,他們也不會這麼輕易地就被抓住。但是,當真的麵對李世民的時候,他們心中蘊蓄已久的殺機卻又莫名其妙地消失殆盡了,相反,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仰慕心在他們的心裏升騰起來。的確,李世民看上去要比李建成更成熟睿智,更具風度。

“馮將軍,玄武門之變當日,屯衛將軍敬君弘便因你而死,朕對此心痛不已。禁衛軍統領之中,他是當時唯一一個支持朕的,你卻親手殺死了他,朕本欲殺了你以告敬將軍在天之靈,但人死不能複生,又何必多作殺戮,既然你不肯為朕所用,那麼你走吧!”

馮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自忖必死,所以已經做好了隨時赴死的打算,但當他聽到李世民要放了自己時,反而有點猶豫了。他目視李世民良久,意識到對方所說的都是真的,這才轉身離去。走了幾步,他卻又轉過身,走了回來,對李世民一躬到,而後說道:“馮立自忖罪孽深重,保全性命已屬僥幸,不敢有甚奢望,但不知陛下能否收納我這個莽夫?”

李世民一見馮立回心轉意,十分高興,連連答應,而一邊的薛萬仞也深自悔罪,乞求跟隨於李世民身邊。隨後,李世民召集眾人,商討如何應付當前的形勢。

“朕早已命屈突通將軍坐鎮洛陽,以應付河北、山東之亂,不知能否應對得了。”

“單憑洛陽一城之力恐怕抵擋不了河北、山東諸地的兵亂,河北、山東諸地將領受故太子恩惠頗多,而且他們也怕因故太子之事累及自身的安全,所以很可能會擁兵作亂,到時隻怕屈將軍會難以應付。”薛萬仞雖然平時說話不多,但卻一語中的。

“河北、山東諸地雖然局勢不穩,但是兵力卻被分割開來,很少有人能夠統領大股軍隊,何況又無人起而鼓動,所以即使有人起兵,也暫時不會釀成大亂。最擔心的還是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早在玄武門之變以前故太子就已經寫信給廬江王李瑗,相約起兵。李瑗這個人雖然孔武善戰,但卻缺乏應變之能,隻怕他會一意孤行,而且他的手下兵馬數量眾多,恐怕會釀成大亂。”魏征不無憂慮地說道。

站在他旁邊的房玄齡聽完之後點點頭,接著說道:“如今長安城內局勢稍定,但外部隱患頗多,突厥兵已經陳於邊境,伺機侵入,而李瑗等人又都包藏禍心。當務之急,應當先穩定國內局勢,而後才能論及抵禦突厥之事。”

其餘眾人聽後都點點頭,但卻都眼前一片紛亂,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目前的形勢。正在這時,一名侍衛急匆匆地跑進來稟報說李瑗在幽州擁兵作亂,已經連下附近數縣,征用男丁,擴充自己的力量。沿途各州縣紛紛上書告急,希望朝廷盡快出兵鎮壓。李世民聽後沉吟片刻,而後詢問大家的意見。許多人都主張立刻出兵鎮壓李瑗的叛亂,唯獨魏征表示反對,他態度堅決地說道:“李瑗擁兵作亂,當然應該快速地將其剿滅,不過幽州地近河北、山東,如果派兵鎮壓,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河北、山東之眾起而響應,從而難以收拾。何況幽州地處北疆,接近突厥,如果大舉派兵進剿,勢必會為敵人所乘,從而造成內亂與外憂交困。”

“那依你說應當怎麼辦?”程知節甕聲甕氣地問道。

“李瑗到現在為止並不知道我與薛、馮二位將軍已經效力於陛下,而且我們和他又都相熟。我打算立即趕往前線,誑為會師以攻取長安,借機將李瑗擒住帶回長安問罪,不知道大家以為如何?”

“愛卿,這實在太危險,朕可不想讓你與馮、薛二位將軍涉此險境。何況,即使你們擒住李瑗,恐怕他們的手下也會攔住你們,不讓你們返回長安。”

“皇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何況李瑗為人剛愎自用,缺乏深謀遠慮,根本沒有治軍之能;如果不是故太子提拔,他絕對不會當上幽州大都督。依微臣看來,如果不出意外,我們三人一定能安安穩穩地將李瑗帶到陛下的案前!”

魏征信心十足,而薛萬仞和馮立兩人對他的建議也非常讚同,很快就答應隨他一起去幽州阻擋李瑗的叛亂。經過了再三的思考之後,李世民最終也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隨後又從禁衛軍中挑選了數十名將士與他們一同前往。

在臨走之際,李世民告訴魏征等人如果時機不當,可當場將李瑗斬殺,無需稟報。之後,魏征、薛萬仞和馮立率領著數十名精兵出發,前往幽州前線處理李瑗叛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