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循序漸進這一策略是由改革本身的複雜性、艱巨性以及我國的國情決定的。在政治體製改革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全麵革除舊體製中的種種弊端,還要積極建立與經濟體製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的新體製。無論是破舊還是立新,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同時,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各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廣大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質還不是很高。這種狀況決定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談到民主建設時,鄧小平說,實現民主和法製同實現四個現代化一樣,不能用大躍進的做法,隻能一步一步地發展。鄧小平提出政治體製改革要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地進行,即首先從條件比較成熟的方麵做起,改革前一定要在試點、實驗的基礎上拿出比較穩妥可行的方案,盡量減少可能帶來的震蕩。這也就是鄧小平所強調的:“有些問題,中央在原則上決定以後,還要經過試點,取得經驗,集中集體智慧,成熟一個,解決一個,由中央分別作出正式決定,並製定周密的、切實可行的、能夠在較長時期發揮作用的製度和條例,有步驟地實施。”
采取謹慎從事這一策略的主要緣由是,政治體製改革“這個問題太困難,每項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廣泛,很深刻,觸及許多人的利益,會遇到很多的障礙,需要審慎從事。”“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難免會犯錯誤,但我們不能怕,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停步不前。膽子還是要大,沒有膽量搞不成四個現代化。但處理具體事情要謹慎小心,及時總結經驗。小錯誤難免,避免犯大錯誤。”因此涉及千百萬人切身利益的政治體製改革的步子要穩,要慎之又慎,要注意及時總結經驗。這也就是鄧小平強調的:“國家這麼大,情況太複雜,改革不容易,因此決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以後再下決心。”在具體操作時,要先從一兩件事著手,從局部做起,隨時糾正出現的錯誤和偏差,避免出現大的失誤。
采取不搞運動的策略是由政治體製改革自身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從範圍、深度和廣度來看,政治體製改革是一場革命,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一種製度戰勝另一種製度的政治革命。這決定了改革不能采取革命運動經常采用的大規模群眾運動的方法。而且這場改革涉及千千萬萬人的切身利益,不可能通過一兩次大規模群眾運動而一舉成功,隻有在黨的有計劃、有步驟的領導下逐步向前推進。鄧小平說:“用大搞群眾運動的辦法,而不是用透徹說理、從容討論的辦法,去解決群眾性的思想教育問題,而不是用紮紮實實、穩步前進的辦法,去解決現行製度的改革和新製度的建立問題,從來都是不成功的。”
隻有通過循序漸進、謹慎從事和不搞運動的靈活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堅持黨的領導,才能有序推進政治體製改革進程。
三、祖國統一中原則堅定性與方法靈活性的應用
祖國統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在“一國兩製”關係的處理方麵充分體現了原則堅定性與方法靈活性的統一。“一國兩製”是原則堅定性與方法靈活性統一的典範。
鄧小平在構建“一國兩製”思想時,對根本原則性問題,態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退讓,顯現了一個政治家的膽略。而在統一方式和具體操作上則視不同情況,分別對待,體現出鄧小平在處理棘手問題上的高度靈活性,“一國兩製”表現出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的特點。
在國家主權問題上,鄧小平始終堅持根本原則不動搖的指導思想。他指出:“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餘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對香港,到了1997年,“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人民就沒有理由信任我們,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自動退出政治舞台,沒有別的選擇。”言詞擲地有聲,堅定的主權原則躍然紙上。在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個基本立足點時,鄧小平總是寸步不讓,堅決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鄧小平指出,統一問題是個民族利益、民族感情問題。凡是中華民族的子孫,都希望中國能夠實現統一。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但台灣島內有人鬧獨立,國際敵對勢力也想插手台灣,阻礙我國的統一。這又是關係到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1983年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指出,他不讚成台灣“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兩個中國”,這就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台灣可以保留自己的某些權力,條件比香港更寬鬆,甚至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但不能損害祖國統一的國家利益。他堅決反對外國幹涉台灣事務,明確指出“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那樣隻能意味著中國還未獨立,後患無窮。”
在祖國統一的主體問題上,鄧小平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強調統一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大陸。1983年6月,鄧小平指出:“我們不讚成台灣‘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不能沒有限度,既有限度就不能‘完全’。‘完全自治’就是‘兩個中國’,而不是一個中國。製度可以不同,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隻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具體說,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十億人口的大陸實行社會主義製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製度。”顯然,兩種製度在一個國家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社會主義是整個國家的主體。實行“一國兩製”,在堅持祖國統一這個原則的前提下靈活地繞過了意識形態上的分歧、社會製度上的對立、生活方式上的差異等這些實現統一的難題,使統一可能為各個不同的階級、政治團體、黨派所接受。香港地區的製度不變,包括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製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隻要香港承認“祖國統一、一個中國”的原則,即可通過談判途徑,確立特別行政區,給予“其他省、市、自治區所沒有而為自己所獨有的某些權力”。同時,鄧小平強調“對香港的政策,我們承諾了一九九七年以後五十年不變,這個承諾是鄭重的。”“實際上,五十年又是一個形象的說法,五十年後也不會變。”台灣回歸祖國後,仍然實行原來的製度,但與香港又有所不同,這就是,“台灣作為一個地方政府,可以有自己的自衛力量,軍事力量。”“可以有自己的軍隊,隻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機關也不去。台灣的黨政軍係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不在台灣駐軍,並允許台灣保留軍隊,這一更寬鬆的祖國統一構思,充分體現了“一國兩製”構想的高度靈活性。在維護“一個國家”主權的前提下,港、台的資本主義製度擁有了極大的活動空間。香港與台灣相比,既有它們共同的靈活性(資本主義製度和生活方式),又有著它們各自不同的靈活性(如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和金融體製等,台灣的“三民主義”和可以保留軍隊等)。鄧小平之所以給予香港和台灣如此充分的“自由”,其目的就是一個:繼續保持它們的繁榮穩定。無疑,這也有助於祖國的統一大業。
在祖國統一的方式問題上,鄧小平“一國兩製”的戰略構想,已明確采用靈活的和平統一方式,但保留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方式消除統一障礙的原則。正如鄧小平所指出:“我們堅持謀求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是始終沒有放棄非和平的方式的可能性,我們不能作這樣的承諾。”“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們要記住這一點,我們的下一代要記住這一點。這是一種戰略考慮。”
綜上所述,鄧小平“一國兩製”的科學構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一處妙筆,閃爍著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的特點。正如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所評價的:“這一構想,既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又充分考慮台灣、香港、澳門的曆史和現實,體現了高度的靈活性,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我們堅信,在“一國兩製”構想的指導下,在港、澳回歸祖國的實踐中,通過廣大華夏子孫的努力,祖國統一與繁榮昌盛一定可以實現。
四、國家關係中原則堅定性與方法靈活性的應用
在錯綜複雜的國際舞台上,用什麼樣的最高準則來指導我們的對外政策,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戰略問題。對於把什麼當作處理國家間相互關係的最高準則,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以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劃線;一種是以國家利益作為最高準則。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潮流的今天,鄧小平強調在處理國家之間關係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將國家利益作為最高準則,以適應發展變化了的國內外環境。早在1981年初,鄧小平就對來訪的美國人說:“認為中國政府信奉的意識形態旨在摧毀類似美國這樣的政府。這樣的觀點至少不是八十年代的觀點,也不是七十年代的觀點,而是恢複了六十年代以前的觀點。”到了80年代末期,鄧小平十分明確地提出了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的問題。他在會見美國已故前總統尼克鬆時說:“我知道你是反對共產主義的,而我是共產主義者。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這樣的大問題上,我們都是現實的,尊重對方的,胸襟開闊的。”在鄧小平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思想指導下,我國采取了一係列正確的國際戰略,妥善地解決了各種紛爭和問題。
由於一些曆史的遺留問題極為複雜,使我國與有的鄰國一直存在著領土爭端和邊界糾紛。這類問題處理起來既棘手,又敏感,搞不好就會嚴重影響我國與鄰國之間關係,甚至可能成為武力衝突乃至戰爭的爆發點。國際上這些爭端一時難以尋找到雙方的共同點,有時雙方的認識差距又比較大,爭論不休,直至刀兵相見,這是一個國際性的難題。這個問題也是鄧小平長期思考的一個問題,1984年鄧小平就指出:“世界上有許多爭端,總要找個解決問題的出路。我多年來一直在想,找個什麼辦法,不用戰爭手段而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這種問題。”他主張“有些國際上的領土爭端,可以先不談主權,先進行共同開發。”
鄧小平這種從現實出發,把有爭端的問題先擱置起來,而對那裏的資源進行合作開發、共同利用的做法,是鄧小平“一國兩製”的構想向國際舞台的延展,是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爭端的一個創見。他說:“解決國際爭端,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新辦法。‘一國兩製’,是從我們自己的實際提出來的,但是這個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國際問題的處理上。好多國際爭端,解決不好會成為爆發點。我說是不是有些可以采取‘一國兩製’的辦法,有些還可以用‘共同開發’的辦法。”“共同開發”的設想,具體針對的是釣魚島和南沙群島。關於釣魚島,鄧小平說,可以先把這個問題掛起來,如果這一代不能解決,也不要急,留給下一代去解決。要相信下一代人的智慧,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鄧小平在1984年的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講話中,他再次強調:“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可以不涉及兩國的主權爭議,共同開發……共同得利。不用打仗,也不用好多輪談判……把主權問題擱置起來,共同開發,這就可以消除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這個問題遲早要解決。世界上這類的國際爭端還不少。”總之不能因這一問題影響中日友好的大局,這是更大的國家利益。南沙群島是我國固有的領土,但後來幾個國家都聲稱對它擁有主權,這就使問題複雜化了。我國根據鄧小平的新思想,提出了“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把維護我國主權和穩定周邊這兩個大局結合起來,開創了一條維護國家利益、解決國際爭端的新路子。如果馬上用武力把這些島統統收回來,在目前會帶來許多消極後果,不僅會損害我國同鄰國的關係,還會為某些西方國家利用,插手我國同鄰國的關係,對我國的穩定大局十分不利。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並不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棄主權,而是在解決主權問題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先不談主權問題,進行共同開發,這樣做可以避免“始終頂著,僵持下去,爆發衝突、甚至武力衝突”的情況發生。同時,在邊界問題解決以前,雙方都應有效的維護邊界現狀和邊界地區的穩定和安寧,否則,就沒有辦法放一放。可見,主權要維護,但要講究方法、策略,我們必須考慮長遠、考慮全局,發揮高度的智慧,尋找適當的機會,采用適當的方法。
總之,原則堅定性與方法靈活性的廣泛應用,有效解決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矛盾和難題,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