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極大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它為馬克思主義的振興提供了重大的曆史契機。
馬克思主義被稱為過去一千年人類最突出的理論成果,它的生命力是極其旺盛的。但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挫折,步入低潮時,有人以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真的如此嗎?長期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中,形成了一種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的傳統觀念。這種觀念源於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簡單化理解,同時與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很快消滅商品經濟的看法不無關係。這種傳統觀念不僅使現實的社會主義在與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中越來越處於不利的態勢,而且造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停滯。這種理論的停滯大大削弱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和指導實踐的功能。鄧小平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開辟了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是對傳統社會主義觀念的極大突破,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大發展。以此為契機,馬克思主義獲得了重新振興的巨大曆史推動力。在當代世界,以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為突破口,馬克思主義的隊伍在重新集結,馬克思主義的市場經濟理論研究正在醞釀著重大突破。
3.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汲取
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鄧小平審時度勢地指出: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封閉隻能導致落後。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因為與世界隔絕而導致發展停滯的曲折經曆出發,鄧小平警告我們: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所以鄧小平理論不僅廣泛汲取了社會主義實踐正反兩方麵的曆史經驗,還以“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博大胸襟,廣泛汲取了東西方現代化的曆史經驗。
(1)向西方現代化汲取經驗。西方國家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沿陣地、“橋頭堡”,代表著現代經濟發展的最高點,也是衡量我們的現代化水平的參照係,如何實現現代化,首先就是向西方國家汲取經驗。
第一,學習借鑒西方現代化先行的曆史經驗,把學習西方、推進現代化作為振興中華的曆史必由之路,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發展起點、加速手段、趕超捷徑和迅速改善民生之道。鄧小平把對外開放作為中國的基本國策,大聲疾呼,學習西方現代化先行經驗:“中國在曆史上對世界有過貢獻,但是長期停滯,發展很慢。現在是我們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的時候了。”中國現代化是後發現代化,不能從頭做起,要利用後發優勢,走大器晚成之道,就要把西方現代文明成果拿過來,借以解決中國現代化中“起點低,目標高”的特殊矛盾。“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於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學習西方現代文明成果,是不能逾越的曆史必由之路,閉關鎖國的封閉狀態,不僅必然導致落後挨打,而且與現代化方向是水火不相容的。“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有一個正確的開放的對外政策。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基礎,但是,離開了國際的合作是不可能的。”隻有首先學習西方現代化文明成果,才能真正超越西方現代化,真正顯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曆史優越性。“總之,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第二,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以科技革命為火車頭推動近代工業化的曆史經驗,把科技現代化作為中國四個現代化、整體現代化的先行與關鍵。從鄧小平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來看,他深入係統地思索過西方國家以科技革命作為先導帶動整個現代化的曆史經驗:“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十七世紀,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掌握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都大不相同。今天,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工藝的變革,都非常迅速。”正是站在這個世界曆史高度上,總結了西方世界以科技革命帶動近代化起飛的曆史經驗,鄧小平同誌重新闡發了早先由周恩來提出的閃光思想――“四個現代化,科技是關鍵”;因為,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
第三,學習借鑒西方以現代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為動力帶動全球生產力革命的曆史經驗,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緊緊盯住現代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發展潮頭,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把科學技術作為帶動現代化經濟起飛的第一生產力、第一推動力。在70年代末,鄧小平敏銳地作出了現代科技革命正在興起的世界曆史性判斷:“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曆著一場偉大的革命。近三十年來,現代科學技術不隻是在個別的科學理論上、個別的生產技術上獲得了發展,也不隻是有了一般意義上的進步和改革,而是幾乎各門科學技術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新的飛躍,產生了並且正在繼續產生一係列新興科學技術。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1988年,基於對現代科技革命全球潮流的觀察,鄧小平進一步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從1986年,他積極支持王大珩等四位科學家提出的跟蹤現代科技發展最新潮頭的“863計劃”。1991年4月23日,他為全國“863計劃”工作會議題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旨在使中國現代化跟上信息革命最新潮頭。
第四,學習借鑒西方借助相互開放的國際化、全球化趨勢推動現代化起飛的曆史經驗,堅決打破閉關鎖國的封閉狀態,果斷地實行全麵開放方針,讓開放的中國緊緊跟上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大潮。其實,早在1975年全麵整頓時,鄧小平就要求注意到全球一體化的新趨勢,“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擴大進出口。外國都很重視引進國外的新技術、新設備。把他們的產品拆開一看,好多零部件也是別的國家製造的。”90年代視察上海、倡導浦東開發時,他進一步指明了全球一體化的新走向,“發展經濟,不開放是很難搞起來的。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要搞開放,西方國家在資金和技術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第五,學習借鑒西方現代化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和計劃兩種手段雙管齊下的曆史經驗,根本突破傳統計劃經濟的蘇聯僵化模式,讓市場和計劃兩手並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型體製。在18世紀和19世紀,亞當?斯密時代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搞的是放任自由的市場經濟,沒有什麼宏觀控製和宏觀計劃;而到了20世紀,凱恩斯時代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走向有宏觀控製的現代市場經濟,計劃和市場兩手並用。鄧小平敏銳地注意到了這種世界曆史趨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和計劃市場兩手並用論的閃光新思想。他說:“為什麼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隻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隻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好像一談計劃就是社會主義,這也是不對的,日本就有一個企劃廳嘛,美國也有計劃嘛。”
第六,學習借鑒西方現代化中充分利用股份製形式與金融市場的曆史經驗,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型體製中,也要大膽嚐試采用股份製等形式,探索開放金融市場,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機製。1986年,鄧小平要求借鑒西方現代化銀行製度與金融市場的曆史經驗,打破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把銀行作為國家財政的錢口袋、實行無償信貸的製度,實行金融改革。他說:“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大一些。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我們過去的銀行是貨幣發行公司,是金庫,不是真正的銀行。對金融問題,我們知識不足,可以聘請外國專家做顧問嘛。”1991年,鄧小平視察上海、倡導浦東開發時,又提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型體製相匹配的金融中心論,也是借鑒了西方現代化的金融經驗,以解決中國現代化起飛時特別短缺的資金來源問題。他說:“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隻要守信用,按照國際慣例辦事,人家首先會把資金投到上海,競爭就要靠這個競爭。”“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後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麵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還進而提出了證券市場、股份製形式要大膽借鑒、大膽嚐試的問題。他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
(2)向東方現代化汲取經驗。鄧小平不僅注重借鑒西方近代工業化與現代社會化的曆史經驗,而且十分關注把這兩大曆史過程合二為一的東方現代化起飛的新鮮曆史經驗。鄧小平理論從東亞現代化過程中,主要汲取了四條新的曆史經驗。
第一,學習借鑒東亞現代化起飛中持續加速發展,登上新台階的新鮮曆史經驗,開創中國改革開放,加速發展,實現現代化起飛的新道路。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1978年10月和11月間,鄧小平先後出訪日本、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思想主旨之一就是認真汲取東亞周邊國家現代化經濟起飛的曆史經驗。1991年8月20日,在同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的談話中,鄧小平進一步總結東亞起飛的曆史經驗,提出了抓住曆史機遇,實現跨越式、台階式、飛躍式發展,趕上“亞洲太平洋世紀”的時代列車,趁勢實現中國現代化經濟起飛的戰略構想。他說:“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抓住時機上台階。”“這方麵也有國際經驗嘛。好多國家都是這個樣子,十年就跳出來了。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就是個機遇。人們都在說‘亞洲太平洋世紀’,我們站的是什麼位置?過去我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現在比下也有問題了。東南亞一些國家興致很高,有可能走到我們前麵。我們也在發展,但與他們比較起來,我們人口多,世界市場被別的國家占去了,我們麵臨著這麼一個壓力,算做友好的壓力吧。我們不抓住機會使經濟上一個台階,別人會跳得比我們快得多,我們就落在後麵了。要研究一下,我總覺得有這麼一個問題。機會難得呀!”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也正是廣泛汲取了東亞經濟起飛的成功曆史經驗,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路”的閃光思想,提出了實現現代化起飛的“中國的發展戰線”,他說:“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從國際經驗來看,一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曾經有過高速發展時期,或若幹高速發展階段。日本、南朝鮮、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就是如此。現在,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後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幹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我們就是要有這個雄心壯誌!”
第二,學習借鑒日本與東亞現代化過程中科技教育先行,借助於現代科技革命大勢的新鮮曆史經驗,把科技教育現代化作為中國現代化的先行和關鍵,首倡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題發表的著名講話,開門見山地指出:“日本人從明治維新就開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維新是新興資產階級幹的現代化,我們是無產階級,應該也可能幹得比他們好。”同時他說,現在看來,同發達國家比,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後了20年;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麼上得去?1978年10月24日,訪問日本的鄧小平十分幽默地說道:“日本早有蓬萊之稱,聽說有長生不老藥,這次訪問,也是為了得到它;或許沒有長生不老藥,但是我想把日本發展科學技術的先進經驗作為禮物帶回去。”1988年9月5日,鄧小平首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偉大科學論斷,“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的根本問題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原則,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為此就必須開放。否則,不可能很好地堅持社會主義。拿中國來說,五十年代在技術方麵與日本差距也不是那麼大。但是我們封閉了二十年,沒有把國際市場競爭擺在議事日程上,而日本卻在這個期間變成了經濟大國。”
第三,學習借鑒日本及東亞現代化過程中交通先行的新鮮實踐經驗,啟迪我們拋棄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工業以鋼為綱”的戰略選擇,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現代化起飛的需要,正確解決中國現代化經濟起飛過程中的“瓶頸環節問題、先導產業問題、發展基礎產業的戰略重點問題”。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借鑒日本現代化的成功曆史經驗,首倡交通先行論的戰略選擇。1978年11月17日,日本人池田一郎寫信給鄧小平,開門見山地提出建議,通信設備的現代化,應當放到首位。12月2日,鄧小平批示“有些參考價值”,並轉給餘秋裏、穀牧、康世恩等副總理批閱。1979年1月6日,鄧小平同幾位副總理談經濟工作時,強調指出:“投資的重點,要用在電、煤、石油、交通、電信、建材上。”1980年3月19日,鄧小平同胡耀邦、胡喬木等人研究我國經濟發展長期規劃時,又以日本人的現代化經驗為引子,發揮了交通先行論的基本思想。他說:“一個是交通運輸,也包括郵電通信。日本人土光敏夫來中國訪問,我征求他對搞長期規劃的意見,他希望把交通問題放在重要地位,其次是郵電通信,這確實對整個經濟的發展關係極大。”1984年2月24日,鄧小平向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一些同誌談話時指出:“中國發展經濟從何著手?有位日本朋友提了兩點建議。第一點,先把交通、通訊搞起來,這是經濟發展的起點。”這位日本朋友看來主要指的是土光敏夫;而這一建議的提出,參照了日本現代化曆史經驗,則是確定無疑的。這個交通先行論的思想閃光,並不是一閃而過、倏忽而逝的,前麵有1978年訪日期間的思想鋪墊,後麵還有1986年8月鄧小平視察天津時,對李瑞環等天津負責同誌談話的呼應:“你們這裏有些基礎設施比上海好,有些事情辦起來可能容易些。”“要研究投資方向問題。日本人說搞現代化要從交通、通訊上入手,我看有道理。我們在這方麵老是舍不得花錢。”
第四,學習借鑒東亞現代化經濟起飛過程中注意加強法治、文化教育的新鮮曆史經驗,克服一手軟、一手硬的問題,實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真正做到兩個文明一起上。經過反思1989年政治風波的重大曆史教訓,鄧小平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改革開放十年的發展是很好的,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麵。”1992年南方談話的後半部分,專門談了這個重大失誤問題,並要求借鑒新加坡的有關經驗,徹底解決一手軟、一手硬問題。指出:“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隻手都要硬。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醜惡現象,手軟不得。廣東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算是好的,他們管得嚴,我們應當借鑒他們的經驗,而且比他們管得更好。”
鄧小平以容納百川的廣闊胸襟,從西方現代化中借鑒了六條重要曆史經驗,又從東亞現代化中借鑒了四條新的曆史經驗,並把這東西方現代化的十大曆史經驗創造性地應用於中國現代化過程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新模式。鄧小平之所以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之所以成為中國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一個重要的曆史根據,就是鄧小平有戰略眼光和博大胸懷,放眼全球,立足世界,縱覽東西南北,把中國的發展放在全球大背景下,把中國的發展與整個世界的改變聯係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