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國情與世情的相互作用(3 / 3)

2.中國的發展對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貢獻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提出的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問題熱情不高,1990年海灣戰爭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突然積極起來,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號,並發表了各種主張,它們的共同之處就是要建立一個以西方大國利益為基礎的,由西方大國領導的,以確立西方模式、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為目標的新秩序。其實質是繼續維持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同其他廣大發展中國家一樣,長期以來遭受著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不公正待遇。因此,中國一貫主張改變這一狀況。鄧小平說:“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但在國際問題上無所作為不可能,還是要有所作為。作什麼為?我看要積極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所主張建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就是要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早在1988年鄧小平在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就說:“世界總的局勢在變,各國都在考慮相應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國際秩序。霸權主義、集團政治或條約組織是行不通了,那末應當用什麼原則來指導新的國際關係呢……至於國際政治新秩序,我認為,中印兩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經得住考驗的。”1990年針對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製裁問題,鄧小平在會見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時說:“國際關係新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則,應該是不幹涉別國的內政,不幹涉別國的社會製度。”但一些國家違背這些原則,公然幹涉別國。因此,鄧小平說,現在確實需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準則。事實證明,中國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是最經得住考驗的,它能夠為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服務,能夠為發達程度不同的國家服務,能夠為左鄰右舍服務,如今這一原則已被廣泛認可。

3.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

中國的社會主義是愛好和平的社會主義,因此,中國的發展不僅不會對世界和平構成威脅,而且將會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發展了的中國還將會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首先,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

鄧小平說:“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這是因為:

第一,中華民族曆來就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上,中華民族曾幾度極其強盛,但從未侵略過任何國家,相反在近代中國曾長期遭到世界列強的侵略、壓迫和欺淩。為了反抗侵略,中華民族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此,中國人民是永遠不會把這種痛苦強加於人的,並且在“中國革命勝利後,一直奉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支持一切被壓迫民族獨立和解放鬥爭的政策。”

第二,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要求有一個和平的國際條件。鄧小平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要取得成功,決定於兩個條件。一個是國內條件,就是堅持現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會為中國今後幾十年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基礎。還有一個是國際條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環境。”

第三,我國現行的外交政策是有利於世界和平的。鄧小平說:

“中國的對外政策,主要是兩句話。一句話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另一句話是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鄧小平還說:“我們奉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誰搞和平,我們就擁護;誰搞戰爭和霸權,我們就反對。我們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改善關係,但是他們哪件事做得不對,我們就批評,就不投讚成票。我們不能坐到別人的車子上去。我們這種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於世界和平。”

第四,中國自己發展了、強大了,也不搞霸權主義。鄧小平說:“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如果“不堅持和平的政策,不反對霸權主義,或者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自己搞霸權主義,那對世界也是一個災難,也是曆史的倒退”。因此,中國永不稱霸。

其次,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利用外資和對外開放是中國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就指出,中國取得了國際的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中國對國際經濟也會做出較多的貢獻。幾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就是一個證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對外開放邁出堅實而快速的步伐,中國與世界經濟的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取得的成效更加顯著。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明顯加大,中國堅持全方位、多層次與世界各地發展經貿往來,與89個國家簽訂了“雙邊”保護投資協議,與160多個國家簽訂了“貿易協定”,中國加快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的進程,並且“走出去”、“請進來”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利用外資走向成熟。另一方麵,中國也開始進行力所能及的對外投資,到2001年底,中國累計在境外設立各類企業6310家,協議投資總額123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達84億美元,數據表明,中國對外經貿成績斐然,據中國海關的最新統計,2001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達5097.7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7.5%,與國民經濟增長同步,其中出口2661.6億美元,增長6.8%,進口2436.1億美元,增長8.2%,累計實現貿易順差225.5億美元。這不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極大地帶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在世界金融領域,1997年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對泰國貸款10億美元,並宣布人民幣不貶值,為緩解金融危機作出了貢獻。在1998年5月中旬於英國伯明翰召開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稱讚中國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實行的經濟政策,並表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已成為維護世界穩定的主力。

鄧小平說:“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實踐證明,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強大的生機與活力,現在可以說中國是有史以來與世界交往和聯係最密切的時期,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必將繼續給世界經濟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