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認為,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改善國際關係方麵也具有積極意義,對外開放有利於加深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促進相互溝通,減少隔閡,從而有利於為國內的現代化建設營造和平的國際環境。鄧小平反複強調中國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不應當害怕戰爭,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國防安全,而且要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相應地搞好國防現代化建設。要對可能發生的國際衝突和戰爭做好準備,敢於爭取戰爭的勝利。但是,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和國際大環境顯然更有利於中國人民,而戰爭則會打亂國內建設。現代戰爭爆發的一個誘因就是爭奪資源和市場,而在開放的國際環境下則可以通過正常的國際交往來獲得發展經濟所需的資源和市場,因而世界戰爭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從意識形態來講,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交往中,學習借鑒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經濟依賴加深,共同利益基礎擴大,在政治上尊重各國人民的社會製度和生活方式,有利於改變傳統上由於過分強調暴力革命而形成的兩種社會製度尖銳鬥爭、你死我活的對峙局麵,形成求同存異、和平競賽、相互融合的新格局,這對社會主義製度的鞏固發展及世界的和平穩定也是有利的。
2.正視現實又放眼未來
鄧小平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毫無疑問他是把對內對外的政策基點放在事物的現實狀態上。他指導中國2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清楚地說明他對現實國情與世情的準確把握。同時,鄧小平是辯證法的堅持者,他把國情與世情看作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並創造條件力爭使好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又避免壞的可能性的發生,從而使國家和世界朝著有利於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方向發展。
在判斷世界大勢與中國麵臨的國際環境問題上,鄧小平一方麵認識到現實世界上麵臨著許多不穩定因素,小規模的國際衝突連綿不斷,大國擴充軍力,對外擴張有新的勢頭,世界戰爭的危險仍然存在,決不能對此疏忽大意,但是另一方麵,世界上真正支持戰爭的力量並不多,歐洲、日本、美蘇兩國人民都是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則是堅決要求和平的。世界上真正有資格發動世界大戰的,隻有美蘇兩家,它們互有毀滅對方的實力,誰也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因此誰也不敢輕易對對方動武。綜合起來分析,世界戰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打不起來,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帝國主義具有瘋狂性,說不定戰爭在什麼時候會突然爆發,但不能認為戰爭迫在眉睫。因此,對待戰爭不能消極等待,而應該利用目前的和平環境搞好自己的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而社會主義中國實力的增強,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會更加強大,製止戰爭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中國宣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21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表明中國是實現和平的力量,同時又承諾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屬於第三世界,永遠遵循和平共處原則,這就表明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中國的政策最有利於中國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
鄧小平關於科技和教育優先發展的思想也體現了他既正視現實,又著眼於未來的長遠發展的思維特征。鄧小平看到,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中國的科技和教育大大落後於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也遠不能滿足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國需要科技和教育的大發展,但是現實的國情又嚴重地製約了這種發展,缺資金、缺人才、缺配套設施;科技和教育的自身發展又有一定的周期,科技和教育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逐漸發生作用的過程,如果著眼於短期利益,人們的認識就會有一定的偏見。在這種情況下,他提出寧可在其他方麵忍一忍,也要把科技和教育搞上去,要使科技和教育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麵,實現優先發展,各級領導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好教育;在教育內部,要把普及和提高結合,既要大麵積提高教育水平,又要加強重點,培養一些高水平的優秀拔尖人才。現在國際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經濟和科技水平的競爭,而競爭的基礎是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科技和教育的優先發展有客觀的必然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勞動者的素質和經濟活動的效益。鄧小平的這一思想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是有重大意義的。
事實上,鄧小平製定一係列方針政策,如果改革開放,反對腐敗,加強法製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等,都不僅是當前形勢的需要,更是貫穿於整個現代化建設的長期過程中。他特別強調基本政策長期不變的思想,因為我們所處的國情與世情在相當長時期內具有穩定性,而隨著形勢的發展所作的局部的調整和變化也隻會越變越好,越變越有利於實現既定的目標。確定某種政策變和不變的依據,不是領導者個人的喜好,而是看這種政策本身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好處。明確了這一點,政策的穩定和變化就不會引起人們的困惑和社會的動蕩了。
3.關注中國社會主義與世界社會主義的曆史命運
鄧小平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一生都在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而奮鬥。離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就不能理解鄧小平的經曆和他的思想。鄧小平理論所回答的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因此,鄧小平在思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和政策的過程中,十分關注中國社會主義與世界社會主義的曆史命運。
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隻有實行改革開放才有出路。社會主義製度和原則有其優越性,但是這種優越性的發揮不是自然而然的,必須采取適當的體製。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20餘年、世界社會主義建設60餘年的經驗教訓,就會看到,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暴露了許多深刻的弊端,如政治經濟體製高度集中,缺乏市場活力,效益低下,官僚主義嚴重,民主和法製建設嚴重滯後,忽視改善人民生活,對資本主義的東西一概排斥,思想僵化不求變革,等等。這些弊端嚴重製約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不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就有失敗的危險。隻有通過改革開放,不斷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主義才能站得住腳,才能說服人民,社會主義才能發展壯大。歸根到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在鄧小平看來,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走具有各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社會主義是一種新型的社會製度,究竟怎麼搞,誰都吹不起牛皮。各國有不同的國情,麵臨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經驗教訓。適合於某國的體製、模式不一定適合其他國家,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各國通用的統一模式。各國間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但不能照抄照搬。把一種模式固定化、絕對化,搞大國主義、大黨主義,隻準他國模仿,不準獨立創造,維護“中心權威”,是與社會主義原則不相容的。各國應當相互尊重別國人民的選擇和首創精神,注意吸取他國建設的經驗教訓,取長補短,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尤其應當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社會主義製度作為資本主義製度的批判繼承者,應當對資本主義的現實狀態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正確地處理兩種社會製度的相互關係。過去一提資本主義就認為什麼都壞,一概否定,不允許學習和借鑒;一談社會主義就認為什麼都好,一概肯定,不允許批評和糾正,這實際上並沒有弄懂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並不是正確的態度。過去不懂社會主義怎麼搞,犯了很多嚴重錯誤,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不足。過去對資本主義總是批判,總是誇大資本主義矛盾的不可調和性,總認為資本主義的滅亡不僅不可避免,而且就在眼前。認為資本主義已經無可救藥,自然就沒有什麼值得學習和借鑒,好像隻要和資本主義對著幹,“徹底決裂”,就一定能成功。結果自然是失去了前進的根基,連資本主義達到的成就都沒有取得,反而遭到了嚴重的挫折。鄧小平糾正了沿襲已久的錯誤認識,認為資本主義在曆史上有它的進步意義,在現實中也有其先進、合理的一麵,資本主義仍然在前進、在發展,資本主義的傳統弊端在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和糾正,仍有其強大的實力和生命力,不能過早地斷言它很快就會走向死亡。對待資本主義不能隻看到它的矛盾和弊端,還要看到它的自我調節所達到的效果,不能以偏賅全地否定它的各個方麵,畢竟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完全消滅所有弊端。當然,更不能把不屬於資本主義性質,而是社會化大生產所共有的基本特征,當作資本主義的東西而加以批判和拋棄。資本主義的發展並沒有否定它不可克服的矛盾,至於它何時滅亡,在什麼條件下滅亡,以及怎樣為社會主義代替,這是一個需要以後的實踐,也許是漫長的曆史過程來回答的問題,過早地對這些未來問題作出預測是沒有多少科學性可言的。就目前階段來說,不論從科學上,還是從利益上,社會主義國家都應當對資本主義的東西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把社會主義建設得更好、更強大。
鄧小平堅信,世界上擁護社會主義的人會逐漸多起來的,這是鄧小平對世界曆史的未來趨勢所作的最理性的論斷。雖然蘇聯、東歐劇變使社會主義力量削弱,但人民通過總結經驗教訓,會使社會主義更加健康地發展。隻要中國社會主義旗幟不倒,世界社會主義就是有希望的。隻要資本主義的矛盾依然尖銳,社會主義理想就不會喪失它的吸引力。社會主義有著光明的前途,它的優越性會逐步得到發揮,任何攻擊、謾罵和遏製都是無濟於事的,但是社會主義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勝利不應該是通過疾風暴雨式的、大規模群眾運動性的尖銳鬥爭而獲得,而是通過兩種製度的優勝劣汰,人民出於內心擁護而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