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被鴉片擊潰的帝國 2
其二,工業革命和西方式的資本主義是以一種非常突然的方式“空降”到東亞地區的,它在社會和經濟製度上都與原有的“基因”格格不入,作為被接受方,中國乃至所有東亞各國在心理、製度上所遭到的打擊都是巨大而慘烈,甚至是毀滅性的。
本書敘述至此,讀者已經隱隱聽到了越來越近的曆史跫音,它的左足係著明亮的進步,右足攜著黑色的災難,步步艱辛,步步驚險。
對於搖搖欲墜的帝國而言,幡然覺醒還需要一段痛苦的時日。鴉片戰爭之後的中國,先是陷入了一場內亂,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發動太平天國運動,不久占領南京,慘烈的戰火席卷十六省,一直到1864年才被殘酷鎮壓下去。為了打贏這一仗,朝廷支出的軍費高達8.5億兩白銀,中央財政已實質性破產。這期間,1856年,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4年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劫掠並焚毀了西方工程師參與建造的圓明園,清廷被迫簽下《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條約,俄羅斯人則乘亂蠶食了超過100萬平方公裏的北方領土。
內亂和外辱,讓中央權威遭到了空前的挑戰。在對太平軍作戰的時期,由滿蒙八旗和綠營組成的中央軍屢戰屢敗,朝廷不得不允許下層漢族官員組織地方武裝力量抵抗,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乘機崛起。這些地方軍閥為了籌集軍餉,在各商業市鎮“設局勸捐”征收“厘金”,這一製度的推行實際上是地方自治力量強大之始,可怕的“藩鎮現象”重新出現。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模式在帝國覆滅的前夜仍然沒有找到與之相配套的、有持續效率的經濟治理製度。
同時期的西方各國,在超越了中國之後,並未稍作停歇,而是以更快的速度呼嘯前行。1844年,美國畫家莫爾斯發明了電報。1848年,法國爆發“二月革命”,成立“第二共和國”,民主風潮如暴風雨般席卷歐洲大陸。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在英國倫敦舉辦,這是世界博覽會的開端,有600多萬人參觀了一萬多種最新發明的工業品,其中包括軌道蒸汽牽引車、高速汽輪船、起重機和收割機,《泰晤士報》評論說,“這是有史以來,全世界各族群第一次為同一目的而動員起來”。1855年,法國巴黎人承辦了第二屆世博會,人們看到了橡膠和混凝土。1859年,達爾文發表偉大的《物種起源》,以生物進化的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從此,進化論成為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原創理論,“物競天擇”成為新的文明共識。1860年,新當選的美國總統林肯宣布廢除奴隸製度,讓400萬黑奴獲得了自由。1861年前後,瑞典科學家諾貝爾開始研製液體炸藥硝化甘油;而更年輕的美國人愛迪生當上了報務員,在未來幾十年裏,他將發明留聲機、電燈、電話和電影,並合作創辦通用電氣公司。在此時的歐美大陸,鐵路、火車、電報和大型電動機械已得到廣泛的普及。
所有這一切,對於19世紀中期的中國人來說,都聞所未聞。
在世界文明史和經濟史的宏大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工商業的衍變,是一件十分驚心而具挑戰性的工作。在很長的時間裏,這是兩個有著各自軸心的車輪,它們偶爾有交集,但緊接著就以激烈的方式相互排斥,它們對彼此的好奇和窺探都被蒙上了神秘的氣息。
在長達兩千年的時間裏,中國人控製了東亞地區的政治和經濟活動,它將周圍列國都視為“藩屬”,提供了一整套基礎於農耕文明的文化準則和工商規範。當歐洲人進入到這一片領域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特別的優勢,甚至在一開始,僅僅是一些好奇的、充滿了崇敬之心的采購者,中國人也隻是把歐洲人視為必須容忍的競爭對手,而不是一個入侵者,這與世界其他地區發生的景象非常不同。這種均衡一直到19世紀的中期才被徹底擊破。
而這正是本書終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