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焉成仁01(1 / 3)

第一章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原始社會晚期,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的暴力衝突,可以看作是戰爭的初始形態。這種部落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生存條件而引起的。進入階級社會後,戰爭便成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矛盾鬥爭的最高形式,成為政治的繼續。幾千年來,戰爭綿延不斷,越演越烈。

軍事是以準備和實施戰爭為中心的社會活動。諸如武裝力量的組織、訓練和作戰行動;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和使用;戰略戰術的研究和應用;戰爭物資的儲備和供應;國防設施的計劃和建造;後備力量的動員、組織和建設等,都屬於軍事的範疇。

軍事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麵,既受這些因素的製約,又對它們發生不同程度的作用。正如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說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軍事學概覽》

戰爭是人類所有集體行為中最具破壞力和影響力的。它首先體現為對文明世界的物質與精神的摧毀和打擊,但是它的出現與發展卻是伴隨著文明的進步而來的。

它的每一步都將考驗和平時期文明建設的成果,正如文中所說 軍事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麵。

從人類曆史來看,戰爭與文明像是兩條交互上攀的曲線。矛盾與依存互為表裏。戰爭的毀滅力與文明程度成正比,古代千乘即為大國,現在動輒十萬以上,古代武器殺傷力更無法與現代相提並論,而這些的提升首先是由於文明程度的提升。

但是文明世界的所謂普世價值觀中,對人權與和平是最為重視的,現今的戰爭似乎沒有古代那麼野蠻,那麼是不是會在某個時期,當文明達到一定程度後,戰爭這個“野蠻“的東西就會消亡呢?

李世民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那麼我們來看看,在上個世界最大的一次文明躍進--文藝複興時,大師們縱情讚揚著人的權利。當“人字”大寫在歐洲大陸後,帝國主義的殖民掠奪戰爭,和接下來的兩次世界大戰發生了。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文明根本不能製止戰爭的發生。反而由於文明層次的提高,戰爭的“層次”隻會越來越高。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戰爭又何曾沒有促進過文明的發展。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裏特說過:“戰爭是萬物之母。”作為人類競爭行為的極致,戰爭能將人類的潛能發揮到一個難以想象的境地。這點從二戰後的技術飛躍,美蘇冷戰時的各種超時代科學成果可以看出。有人類學家指出人類始祖下地行走學會使用的第一件工具就是武器。從此也可見一斑。

這裏先總結一下,隨著文明的發展,戰爭產生了,而隨著文明的繼續發展,戰爭的“層次”會日漸提升。反過來,“層次”逐漸提升的戰爭會對文明的向前發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從另一個角度,文明的提升會使戰爭的發生更為謹慎,使戰爭的結果更忠實的反映出文明的先進與否。而戰爭雖然會對文明有促進作用,但是對戰爭當時代來說對文明成果的破壞也是其它一切事物也無法比擬的。而且由於人類掌握了,核的力量,使戰爭對文明的短期傷害可能達到地球與人類無法承受的地步從而毀滅人類文明。

人們都說戰爭與和平是一對難解的辯證,但是在我看來,空乏的和平的重量根本無法與戰爭相提並論,隻有人類文明的全部,才足以與戰爭形成永恒的辯證!

“將軍!”俾將宋禹山的聲音已漸哽咽,你見過一個五旬男人,渾身是血毫不在意,卻在一個比他小近卅歲的人麵前,哽咽的景象嗎?

“現在全城隻剩下我們的軍隊了,趁現在敵人對朱雀門的合圍還未完全形成,您快撤吧,再晚就來不及了!” 宋禹山跪倒在地,將頭磕得嘭嘭作響,地上都留下一個紅印。

“將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呀!”一邊的侍衛忍不住也跪下,齊聲道。

“青山?”年輕的將軍轉過身,輕輕歎了口氣,扶起地上的宋禹山。

“這裏就是我們的國都,我們還能往哪退,還能往哪退?”將軍撫摸著白玉的兵符,涼絲絲的觸感,讓他不由想起一年前,自己成為帝國最年輕的千戶時還那樣的意氣風發,發誓要改變糜爛的軒轅軍隊。一年後,自己難以想象的成為帝國大將,手握著當年的夢想,但是前夕今朝,物是人非,這一塊白玉又還有什麼價值呢?

帳外,夕陽似血,殺聲震天。

朱雀門,城內百姓蜂擁而出,人們互相踐踏,男人的大叫,婦人的慘叫,小孩的哭叫,夾雜著一些人絕望的詛咒。各種聲音流卷動在一起,造成令人瘋狂的旋渦,將人拖向絕望的深淵。昔日秩序井然的國都南大門今日卻似乎比戰場還要混亂。地上散亂著各種東西:包袱,食物,衣服,工具和呻吟的被推倒或擠倒的人。老弱婦孺成了這種混亂的最大受害者,當變亂來臨,即使被稱為雍容的國都子民也顯露出人性的劣根,搶道奔逃的人不會去給哭泣的女孩以絲毫憐憫。危機下,人們幾乎失去理智般的推擠衝撞。文明世界規則仿佛從來沒有真正改變到人類的本性,一遇危機,人變成了獸!

也偶爾有穿著青衿長袍的學子頹然的坐在那曾經是全國最大的京師大書院,呆滯的看著曾經是全國最繁華的朱雀大道上瘋狂向外衝的“黔首”,那些一向文思敏捷,風流倜儻的“驕子”們,此刻既沒有那樣的體力去拚,也還留有一點書生所謂的“傲骨“ 。他們怎麼也不明白“授命於天“的軒轅王朝怎麼可能輕易的被一群未受聖人教化的蠻族給滅了!少數的幾個忽然從眼前活生生的慘劇發覺--人性遠遠不是那幾部聖賢經典所能囊括的。

“報,宜親王帶著一百多護衛衝擊南門!”一個小卒忽然進帳,大聲報告道。對於皇親國戚,士兵不可能不懼,所以,他的話裏漏了一些內容,不過盡管如此,將軍也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他仿佛看到了宏偉的朱雀城樓前,宜親王的屬下用刀槍開路,百姓哀號不絕,屍堆成山的情景。

“南門守持屠簽呢?”將軍沉著聲問。

“屠守持,他,他。”小卒遲疑了一下說,“和宜親王一起的,在,”小卒顯得有點語無倫次。

“不必說了!”將軍拿起了牆上的一把紅穗劍,猛地拔出劍來,“守不住國,總還要保些家!” 。宋禹山沒有遲疑跟在了將軍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