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走自己的人生路(1 / 2)

人生的意義存在於最平凡的生活中,但這不是說,每個過著這種生活的人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關於人生意義的問題會糾纏人一生,讓無數人感到茫然無措,為此,我們特意精選編譯了蒙田、培根、叔本華這三位西方哲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對人生問題的闡述,所選文章經典而不枯燥,涵蓋麵廣而寓意豐富,對於有誌於探索這一問題的讀者來說,未嚐不是一個好選擇。

本書所談的處世是指對待人生的態度,而活法則指度過人生的方法。兩者都是構成人生意義的關鍵,但這兩者的組合千姿百態,從來沒有什麼標準答案,這是因為人生而不同,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不盡一樣。

印度有一個民族以蜘蛛為食,在糧荒時連蛤蟆也能賣出高價,蒙田解釋說,這是因為他們生活在氣候差異很大的地區,習慣使然,所以他一點也不大驚小怪。他還補充說,在別的民族的人看來,法國人所吃的東西很多也是有毒的。所以說,同樣的一個人,生活的環境不同,看法就會不一樣。當今社會的人所麵臨的環境比過去複雜得多,而且充滿變數,選擇處世態度和活法,重點就在於適度,單純把某個理念移植到自己身上,遲早會產生痛苦的排異反應。

為了避免我們踏入所謂理性的誤區,叔本華提醒道:“一種純粹靠讀書學來的真理,與我們的關係,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或者人工植皮。而由獨立思考獲得的真理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隻有它們才屬於我們。”真理的局限就在於它適用範圍的有限性,所以即便蒙田和叔本華都是衣食無憂的巨富,他們所信奉的真理也頗為不同。

蒙田所生活的時代,人們剛剛開始擺脫對神的仰視,發現除了在神的麵前自抑自責,還有更多有意義的事可以去做。蒙田在此方麵可謂一個先行者,他懷疑一切既有的價值評判,不拘泥於日常生活中的習俗,雖然他兩度擔任波爾多市的市長,但在38歲的時候就選擇了歸隱故鄉,讀書寫作,為的是“投入智慧女神的懷抱”。說蒙田的文章是隨筆,那是因為它的確是隨意至極。他興之所至,直抒胸臆,無所保留,似乎不知套路、結構為何物。初讀者很容易被他說得雲裏霧裏,因為他總是從一個話題轉到另一個話題,標題與內容也常常對不上號,乍看之下相互矛盾之處也不少。但細品之後,就會從那些看似無用的絮語中覺出點兒什麼來。這便是蒙田隨筆的獨特魅力,他不需要用論文式的層層推論來使人相信什麼大道理,而是真實地記敘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就夠了。

而叔本華所生活的年代,歐洲社會已經曆了文藝複興,正處於工業革麵的巨變中。與蒙田那個時代不同,這時的人自命天之驕子,沉浸在征服世界的幻想中。叔本華一生所做的最重要之事,就是用他那狂狷的筆寫下駭人的字,試圖把人們從這幻境中拽出來。他認為,人之所以活著,靠的是一種生存的欲望衝動,而這種欲望本身就是不滿足或匱乏感,其結局必然是痛苦,而光怪陸離的現代社會對人類欲望的刺激更是會加重這種痛苦。叔本華沒有蒙田天馬行空般的行文,也沒有培根的旁征博引,甚至於在有的人看來,他的用詞粗俗不地道,但他那略帶黑色的、誠懇的諷刺,不留情麵地扯下了蒙在事物上的迷人麵紗,道出了生存意誌如何在人生諸象中超越與升華的智慧。與蒙田詩意的退隱生活不同,繼承了巨額遺產的叔本華選擇過一種嚴格的禁欲生活,為了不把痛苦留給後代,他甚至沒有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