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袁紹慘死留後患 鄴城告罄諫群策(3 / 3)

這次出兵,雖然把劉備重新趕回了荊州,但曹孟德已明顯感覺到後方的隱患是不容忽視的,決定拉攏江東孫權以牽製劉表。孫權是原長沙太守孫堅的兒子,當年孫堅是袁術軍團的成員,對抗董卓,屢建奇功。後因荊州劉表應袁紹要求,派遣黃祖軍團襲擊孫堅,孫堅被亂箭射死,軍團歸袁術直接指揮。孫堅長子孫策,年輕氣盛,在謀士張昭等人的輔佐下,脫離袁術軍團,全力經營長江以南的揚州。袁術死後,孫策乘機搶過軍權,成為江東地區的一個霸主,人稱“江東小霸王”。不幸的是,孫策在二十六歲鋒芒嶄露的年齡,被政敵暗殺,臨終前囑咐張昭及水軍都督周瑜共同輔佐十七歲的弟弟孫權,並請母親吳太夫人執掌大事,繼續統領江東。當然已是建安五年的事了,當時,曹孟德和袁紹在白馬津殺得難解難分。

為了保證孫權對許都的歸服,曹孟德也采取了曆史上用慣了的和親政策,打主意將女兒清河公主嫁給孫權。清河公主是二夫人劉氏所生,與曹昂是同父母,比曹昂晚生六七年。清河公主大約是受了曹孟德遺傳基因的影響,人長得不算漂亮,但很有才氣,據說十一二歲就敢於和當時的大文人孔融及兄長曹丕、曹植切磋詩文。孫權也素慕清河公主的才華,準備答應這門親事。張昭和秦鬆主張服從,但周瑜等人堅決反對。

周瑜說:“曹操的意圖很顯然,北方未平,生怕我們來個釜底抽薪,搶他的許都,故采用這種見慣不驚的手段。如今將軍繼承父兄遺誌,擁有江東六郡,兵精糧足,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經濟力量強盛,民間生活富饒,事業發展大有前途。”

吳太夫人也說:“不能被曹操牽製,就目前來講,曹操興的是仁義之師還是匪霸賊寇,我還不甚明了。先委婉拒絕曹操,靜觀時局的變化。”

孫權還是忍痛割舍其對清河公主的愛慕,以母親為自己定下了一門親事為由回絕了曹孟德的求婚,隻答應在長江以南牽製劉表的軍隊。

公元一〇六年,即建安八年春天,曹孟德見後方已經沒有太大的後顧之憂,便下令張遼軍團加緊攻打黎陽。三月初,黎陽外牆被攻破,袁譚、袁尚兄弟隻好聯軍出戰,雙方在城下展開血戰,袁軍敗退入城。曹軍討寇校尉樂進一馬當先,領軍率先登牆,曹軍士氣大振,黎陽城防務將領嚴敬奮力抵抗,被樂進殺死,城牆防禦部隊潰散,張遼乘機揮軍攻入城內,袁氏兄弟隻好棄城,向鄴城撤退。

四月,曹孟德率張遼軍團抵達鄴城,袁氏兄弟不敢出城迎戰,隻通令各地袁軍緊急支援,擺在曹孟德麵前的難題是:撤軍前功盡棄,不撤又有被袁軍趕下黎陽乃至趕回黃河南岸的可能,因為遠敵深入,久戰暴露的弱點更容易被敵方利用。

張遼等將領主張加緊攻城,徹底解決袁氏兄弟。

荀攸和郭嘉則持相反意見。

郭嘉說:“袁紹在兩位兒子之間未作妥善安排就撒手而去,如今相互明爭暗鬥,各擁黨羽。如急切攻打他們,他們彼此團結。袁氏力量今天仍有與我方抗衡的實力,若強行攻打,鹿死誰手猶未可知!不妨慢慢攻打他們,袁氏兄弟外在壓力解除,勢必加深窩裏鬥,用不著我們插手,他們將自行消亡。我們不如假裝將注意力轉向荊州,靜觀其變,等他們內耗,搞得兩敗俱傷,我們一戰就可以定河北。”

曹孟德原來傾向於張遼的主張,興師動眾兩次北征,如果還不能定河北,勢必影響軍心士氣,讓世人譏笑,曹孟德是基於這一點認識的。但郭嘉的分析使他馬上摒棄了先前的意向。

於是,曹孟德決定撤軍回許都,隻留賈詡鎮守這次北征看得見的勝利果實黎陽城。

回到許都以後,曹孟德突然想起一件在心裏藏了很久很久的事。他叫人將河東郡史賈逵叫到身邊,向他打聽河東郡的一個人。

“你在河東任職期間,知道有一個名叫蔡琰的才女嗎?”

賈逵想了很久,才說道:“我任職的時候聽說河東平陽縣有一個才女,不過已經被胡人擄走了許多年。後來聽人講那個才女是漢靈帝時的大學士蔡邕之女。”這樣一來,就驗證了曹孟德的猜測。

曹孟德二十歲舉為孝廉,深得當時大學士蔡邕的賞識,兩人的政治見解頗為相同,盡管當時蔡邕已是四十多歲的人了,但兩人卻成了一對忘年交。蔡邕老來得女,取名蔡琰。兩人交往期間,蔡琰才幾歲,後來蔡邕因反對東漢皇室宦官的惡勢力,主張“肅君側”而被放逐到河東平陽縣。後來董卓又征召蔡邕,當時曹孟德作董卓的京師典軍校尉,二人的交往更密,十四歲的蔡琰則仍然留在河東平陽,已嫁與了平陽的一個叫衛仲道的寒士。同在董卓帳下幹了幾年,曹孟德因不滿董卓的擅權而棄職逃脫。初平三年四月,董卓在長安被呂布王允所殺,暴屍午門,蔡邕被王允以董卓同黨之名逮捕,被剁去兩腳,臉上刺字,一代大文人屈死獄中。

那個被胡人擄走的女子定是蔡琰無疑了。

無論如何,待平定北方以後一定要救出蔡琰,好讓九泉之下的蔡大學士瞑目。曹孟德想。

果然不出郭嘉所料,曹孟德從鄴城撤軍不到半年,袁氏兄弟立刻發生內亂。

先是袁譚向袁尚建議:“上次由於我駐守黎陽兵力不夠,才會被曹操所敗,趁現在曹軍撤走,留守黎陽的守軍不多,我們反過來攻打,必定能取勝。”

但袁尚以冀州軍新敗,亟待整頓為理由加以拒絕。袁譚大怒,於是率自己的軍團駐屯鄴城城外。

郭圖、辛評對袁譚說:“將軍不能獲得大將軍之職,全是審配在暗中搞鬼,不如攻打袁尚,或許可以得到冀州人的擁護,奪回先公的遺職。”

袁譚就率軍攻打鄴城,但袁尚和審配早有準備。雙方在城外進行會戰,冀州各郡縣將領嚴守中立,袁譚人馬占劣勢,隻好引兵撤退到東北方的南皮。

冀州別駕北海太守王修,聽說袁譚力量薄弱,就招募吏民赴南皮增援袁譚,袁譚氣未喘定,馬上又要去攻打袁尚。王修努力勸阻。

但袁譚不聽,仍在南皮地區蓄養兵力,並聯合冀州、青州部分郡縣,建立反鄴城政權的勢力,使袁氏陣營形成東南兩個大派的對抗。

為防止冀州分裂,被曹操各個擊破。覆巢之下無完卵,審配的心中是明亮的。因此他建議袁尚及早打下南皮。袁尚就以大將軍名義號召冀州各郡縣共同聲討袁譚,適逢袁譚副將劉詢陣前倒戈,不少郡縣響應,袁譚勢力大挫,最終還是被袁尚打敗了。袁譚逃到平原郡,並固守於嬰城。袁尚決心徹底解決袁譚,以絕後患。袁譚派辛評之弟辛毗向曹孟德求救。

這個時候,曹孟德正在西平和劉表對峙中,各軍團都部署好了,單等曹孟德一聲令下,即可蕩平荊州。辛毗快馬趕到西平,請求曹孟德看在不至於讓袁氏殘殺滅門的情況下,出兵援助袁譚。曹孟德於是又召開了一次民主會議。

夏侯惇首先粗聲粗氣地說:“為打荊州,我們準備了這麼久,箭在弦上,不發不痛快,應先解決荊州,然後北上。”

曹孟德卻跟他開了個玩笑說:“夏侯惇將軍當年在葉縣被劉備燒紅了眼,所以要去找大耳朵算賬。”

每當這個時候,曹孟德喜歡來一兩句插科打諢的話,使氣氛變得很輕鬆,因此,謀士們也能放開手腳幫著出謀劃策。

張遼也傾向於夏侯惇的主張,他說:“我們打來打去,一個都沒有被打垮,將士們被搞得很疲憊。”

荀攸卻說:“當年天下風起雲湧,劉表卻坐保江漢之間,不積極向外拓展勢力,他無爭霸天下之雄心由此可見一斑。袁氏雄踞北方四州,擁有數十萬甲兵,袁紹為政寬厚,頗得各郡縣及地方軍團支持。倘若袁氏兄弟能和睦相處……”

曹孟德本來有意等袁氏兄弟內鬥進一步加深後才動手,郭嘉則從另一角度說:“萬一袁譚自認輸而向袁尚投降或被袁尚迅速剿滅,則北方的勢力再度恢複統一,我們不妨援助袁譚,來一個推波助瀾,以加深袁氏兄弟的裂痕。”

曹孟德在重新衡量南北局勢後,決定將軍隊調過頭來,直撲北方。

公元一〇七年,又是孟冬十月。

曹操大軍抵達黎陽。也許是曹孟德對黎陽的感情太深了,他先讓大軍直指鄴城,自己則在黎陽城逗留了大半天,這次北征,曹孟德的兩個兒子曹植和曹丕也在軍中,你們切莫效仿本初的後裔啊!要是衝兒還在……兄弟倆知道父親又在懷念過早死去的聰明絕頂的小弟曹衝。

“這次帶你們攻打鄴城,你們可以結識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曹孟德突然從傷感中振作起了精神。

兄弟倆也很感興趣地問是誰。

“就是寫討伐我的檄文的那個人,姓陳,名琳,字孔璋,當過漢靈帝主簿。人才,難得的人才,可惜隻能吟詩作文。”

“我正好與他切磋我寫的文章。”曹丕顯得很高興。

“可否念兩句給我聽聽?”曹孟德和藹地看著曹丕。

“文章乃經團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學者……。”曹丕一口氣背完一段,等待父親的評價。

曹孟德聽了,拈著胡須大笑一通後,說:“言過其實,言過其實,文章豈能經營天下,治國興邦。孟子文章多好,滔滔雄辯,無懈可擊;莊子文章多棒,汪洋恣肆,辭采飛揚;屈原的詩多美,回腸蕩氣,催人落淚。他們雖留名於天下,可天下依舊是這般模樣。”

曹丕聽得異常專注。

曹植卻不以為然地說:“父親在馬背上不也要吟詩作賦嗎?”

曹孟德應口答道:“不過是附庸風雅,見景生情,感物述懷而已。倘若父親僅僅能夠寫詩作文,那連我的屯田都尉棗祗都不如。”說罷,又哈哈大笑。

曹軍已全部逼近鄴城。

袁尚接到審配急報,立刻解除平原郡之圍,返回鄴城。鎮守平陽的袁軍守將呂曠、高翔叛歸曹孟德,鄴城防務告急。

袁譚有意讓曹孟德和袁尚火並,坐收漁人之利,於是暗中勾結呂曠和高翔。但曹孟德因呂、高二人的投降而識破了袁譚的如意算盤,在郭嘉的建議下和袁尚結為兒女親家,先穩住袁尚的心,便結束鄴城的包圍戰,再度引軍退返黎陽,讓袁氏兄弟繼續鬥下去。

十月底,曹孟德引軍返回許都,重新擬訂平定河北的方案。

勞而無功地返回。這次返回許都,曹孟德的婚史有了小小的改變。原配夫人丁氏回娘家去了,並表示這輩子和曹家不再有任何關係。丁氏的自動撤退,曹孟德一定也不感到驚異。不過,令曹孟德遺憾的是丁氏將紅檀也帶回娘家去了,聽說她已正式將紅檀收為女兒。

曹孟德隨即立三夫人卞氏為正房,卞氏即為曹丕、曹植的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