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呂布輾轉易主公 晚輩喪命再西征(3 / 3)

典韋這時仍揮動他那對八十斤重的雙戟,帶著他的數十名敢死隊擋在大門口,拚死阻止張繡軍的突襲隊進入大本營。張繡軍團無法得知曹操的確切消息,便影響了追兵的調動。由此可知,曹操之所以能安全逃脫,和典韋的敢死隊是分不開的。

但見張繡軍實在太多了,典韋的手下全部戰死。典韋本人由於沒穿盔甲,受傷數十處,最後沒有力量使用雙戟,隻好以短刀應戰,砍得刀口都卷了,又棄刀用雙手抓著兩個敵人應戰。最後,終於因失血太多,動作較緩,背上又中了一矛,大叫數聲,血流滿地而死。

但是,被打怕了的張繡仍然不敢上前,直到典韋吐出最後一口氣,張繡軍才壯膽上前砍下典韋的首級。

曹操在舞陽城獲得典韋死訊,痛哭不已。便派人去向張繡交涉,要回典韋的屍體,加以隆重安葬。

曹軍在舞陽城集結後,因為損失慘重,曹操已無心再戰,便下令先行退回許都。張繡獲得曹操撤退的消息,立刻準備乘勝追擊。

賈詡勸他切莫貿然行事,張繡不聽,仍整隊追趕,結果在舞陽城遭到曹操親率主力軍反擊,被打得落荒而逃。曹操的軍隊並不追趕,迅速朝許都撤軍。

張繡敗返宛城,見了賈詡很是慚愧。但賈詡卻勸他立刻回師再打。

張繡不解,賈詡表示兵勢有變,再擊必勝。

張繡連忙收拾殘軍再度追趕曹軍,果然獲得大勝,並還得到不少兵器輜重。張繡不知其中奧妙,以此詢問賈詡。

賈詡很坦然地表示,張繡的指揮作戰能力雖不如曹操,卻超過曹操手下的將領。舞陽城集結後撤退時,由於事態嚴重,曹操必會親自斷後,所有士卒也都抱必死之決心,其作戰力便絕非張繡軍團所能戰勝,因此必定為曹軍所敗。等到追擊戰反敗為勝後,曹操急著回許都,會以為危機已過,必將斷後大任交給其他將領,這時候,張繡軍去追擊,必可獲勝。

張繡聽了,恍然大悟,十分佩服賈詡的精辟分析。

當曹操從宛城下令緊接撤退到舞陽城的時候,各部隊分道行動。這時,夏侯惇率領的青州軍出了問題。

平虜校尉於禁聽說此訊,其時他也正在緊急撤退中,便立刻集結部隊前往圍剿,以安鄉民,於禁對打劫民家的青州兵,一般以警告的方式,予以製止和驅趕,對其中反抗不聽者,才盡行誅殺。

青州兵見於禁的部隊來了,大多數也就害怕了,紛紛逃散。但是,拚命逃的曹操大本營的青州兵,卻向曹操控告於禁造反,屠殺了不少自己陣營的人馬。曹操在這種時候聽了,豈有不大驚之理?仍下令先到達的李典、樂進、曹洪的部隊趕快整編,以備緊急應變。另一方麵又派出細作,前往探詢於禁軍的動向。

於禁製止了打劫民家的青州軍後,急往舞陽城靠近。但由於途中他耽誤了時候,於禁快到舞陽城時,張繡的追兵已經攆攏了。情況相當緊急,於禁來不及請示曹操,便下令先布陣,並進行防禦工事。這時已有人告訴於禁,說青州兵已在曹操麵前告他叛變,還是趕快麵見曹操,以先明辨是非的好。於禁卻正色道:“如今敵人就在後麵,隨時會到,不趕快建構防禦工事,如何抵抗敵人?為自己個人分辯之事小,抗禦敵人之事大。何況,曹公聰明,是非曲直,自會察明,豈會輕信?”

果然,於禁部署剛完成,張繡就追到了。於禁一馬當先,奮力抵抗,曹軍乘機從舞陽城殺出,大敗張繡軍隊。

曹操十分高興,關於於禁的事已明白十之八九。即刻召見於禁,一問便全部明白,便對於禁說:“這次戰役,我們輸得相當淒慘。而將軍在一片混亂之中,尚能整軍紀,討伐暴兵。匆忙之間,又能整兵築壘,任謗任怨,毫不動搖,方使我軍反敗為勝。將軍此舉,雖古代名將,也不一定做得到啊!”

曹操除了在眾將之前對於禁褒獎一番外,還賜給於禁金器一副,封於禁為益壽亭侯。

曹操退回許都時,連南陽、江陵諸縣也都倒向張繡陣營,曹操幾乎完全喪失對豫州的統治權。雖然其間曹洪曾不斷向張繡軍進行突擊戰,但是成效並不大。因此,再加上糧食供應困難,曹操經考慮之後,乃下令東撤到葉城暫時固守。張繡並不放鬆,經常派遣軍隊威脅並騷擾葉城的守軍。

建安二年,即公元一九七年,十二月,曹操經過喘息休整,決定再度西征。

這時候,張繡的大本營仍然設在宛城,其前鋒部隊卻部署在東北八十裏處的舞陽城。張繡的盟軍,荊州牧劉表,則派遣支援軍,部署在宛城東南約九十裏處的湖陽城,互為犄角,阻止曹軍向豫州西半部入侵。

而守在舞陽城的張繡前鋒軍,本以為曹操會攻擊他們,因此築好了十分完整的防禦工程。想不到曹操軍居然理都不理,使舞陽城反而“前線無戰事”。舞陽城的守軍就不知道該如何辦事,因為與宛城間的聯係已經被切斷,便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完全失去了主見。

相反地,湖陽城的荊州軍,本來是來湊合的,沒想到卻首先挨打。由於沒有什麼準備,一打便六神無主,不得不放棄湖陽城,撤入荊州。

曹仁軍在攻下湖陽城後,立即回師攻打舞陽,舞陽城的軍隊原本不多,眼見宛城及湖陽已不能馳援,在無法抵抗的情況下,不久便棄城投降了。

於是,前後不到一個月,曹操軍已收複豫州領地,又回複到一年前的那種大好局麵,曹操心中便又十分高興起來。

這時,曹操想到,宛城守備嚴密,一時難攻下,加以年節即到,天氣又日漸寒冷起來,很不利於用兵,乃下令曹洪率兵守住淯水以東,其餘部隊,全部班師返回許都。

曹操回許都等待到第二年三月,決定再度出兵,親臨淮水東岸。這是公元一九八年,即建安三年三月。

這次出兵,曹操仍像第一次一樣,留下荀彧及程昱這對最佳搭檔駐守許都,因第一次曹操出兵時,他二人已將許都管得井井有條,所以這次依然留了他二人。曹操自己則領荀彧、郭嘉、曹仁、曹洪、於禁、呂虔、許褚等浩浩蕩蕩出發。這個季節,原野春深,麥田正熟,曹操巡望一派豐收景象,心中十分欣慰。但是,由於大軍路過,鄉民不明所以,一個個嚇得四處逃散,田裏便見不到一個收割的農民。

曹操為此心裏有所不悅。倍感於漢末以來,戰禍連連,軍紀太壞,給百姓帶來了不少痛苦。所以才出現現在這種情況,一聽說有軍隊到來,無不談虎色變,逃之夭夭。

鑒於此,曹操覺得,保護百姓的莊稼尤為重要。因此,他向各軍團及區域守軍下達指令:“吾等奉天子明詔,出兵討伐叛逆,與民除害。方麥熟時,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軍法甚嚴,爾民勿得驚疑。”

命令一下來,誰也不敢馬虎,軍官經過麥田,都主動下馬,一手牽馬,一手扶麥,小心經過。曹操就立即召來主簿,問他:“應該怎麼定罪?”

主簿說:“明公一軍之主,怎麼能定罪呢?”

曹操說:“我自己下了命令自己破壞,怎麼能叫別人心服?”

曹操說完,便做出一副準備自殺的模樣。

謀士郭嘉看出曹操的心意,立刻阻止,並表示說:“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怎可自戕?”

曹操想了很久,麵帶嚴肅的說:“既然春秋有法,不加於尊,我姑且暫免死刑,但仍以頭發代替之。”

說完,曹操割下發椎,交給主簿,並傳令各軍營示眾:“丞相踐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

於是全軍悚然,沒有人再敢輕忽軍令,紀律大整。

曹操大軍到達濟水河畔時,張繡以宛城過於突出,不利於全線防禦,乃戰略性地將軍隊撤守到西南八十裏的穰城。這一下,曹操必須接連渡過濟水及湍水才能攻擊穰城,補給線方麵便增加了不少困難。

但是,曹操在荀攸建議下,仍然采用中長期策略。下令隔著湍水,在穰城的正對岸建築一座城池,用以長期包圍並攻打張繡軍隊。依荀攸的看法,張繡的軍糧全部仰賴劉表,這是不符合劉表一向保守的戰略的。隻要堅持對峙的作戰方法,劉表勢必無法忍受張繡軍隊的長期浪費,他們之間就注定要拆夥。相反,如果對張繡軍逼得太急,反而會使劉表基於同盟之誼而加入戰鬥,與曹軍對抗。

曹操也認識到荀彧計劃的合理性,但是,當他看到張繡耀武揚威的時候,就漸漸的無法忍受了。

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曹操派許褚率精銳部隊猛攻穰城,使張繡軍遭到嚴重損失。果然,當張繡軍受到強力壓迫的情況下,劉表便率軍救他來了。這一來穰城對岸的曹軍主力反而腹背受敵,曹操才後悔不聽荀攸的建議。

由於糧食供應困難,曹操決定采取速戰速決的辦法。張繡先率軍渡湍河,擋住曹軍退路,劉表則由西南方麵對曹軍施壓。表麵看來,曹軍已被逼入死地。

曹操將計就計,置之死地而後生,他故意拖延撤退速度,讓張繡、劉表聯軍行占據湛水渡口。其實曹操早下令全軍沿著山坡挖掘地道,讓輜重先行通過,並將軍隊埋伏在山腳的另一邊,使張繡、劉表以為曹軍已由地道向東南撤離了。

果然,天明之際,張繡及劉表各自發現曹操的本陣已成空營,以為曹操連夜逃走,又看見了地道上有輜重的痕跡,更確信自己的判斷,於是張繡、劉表在未作詳細勘察的情況下,便順著地道,全軍快速追趕曹軍。

張繡、劉表的軍隊剛追擊不遠,右側山坡高處突然出現大量曹軍騎兵,向張、劉軍左翼猛攻。張繡頓感意外,忙將軍隊調整到右側,但地道盡頭卻又出現曹操的大量步兵。這些步兵迅速衝入張繡、劉表的聯軍左翼。連續的意外攻擊,加上曹操居高臨下運用他最擅長的步騎混合戰,很快便將張繡及劉表的主力部隊打得大敗,不得不退回穰城。這樣,張繡、劉表聯軍在穰城死守,曹軍屯在城下一時又沒有辦法,直到當年七月的秋收季節,曹操為了抓緊時機準備冬春的糧草,便下令主力部隊,撤回兗州。

於是,這次西征,終於沒能擊垮張繡、劉表,隻得暫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