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群雄割據討徐州 戰勝陶謙重劉備(3 / 3)

公元一九三年,即初平四年底,曹操讓陳宮留守東郡,叫荀彧和程昱守住甄城、範縣、東河三個縣,自己穿上孝服,披著頭發,帶領人馬向徐州打過去。

曹操憑著一股怒氣,連著打下十多個城,一直到了彭城、傅陽,才跟陶謙的主力碰上。但是陶謙在郯城死守著,曹操一時並不能攻取。時間久了,因缺少軍糧,隻好退兵回來,把軍隊休整一下。

公元一九四年,即興平元年,夏天到了,曹操又編組軍隊,再度攻擊徐州。

由於第一次東征時,曹操已擁有彭城及下邳郡,為紀念遇害的父親,曹操已在這時建築了一座曹公城。他們分頭攻打取慮、睢陵、夏丘。每打下一座城,即進行大規模屠殺。

這也許是曹操一生中空前絕後的一次大屠殺了,舉世為之震驚。

“曹嵩事件”對陶謙而言,是啞巴吃黃連,好意成了凶事。曹操的報複行為太過殘暴,陶謙隻怕連郯城也難守住,隻好向公孫瓚那邊討救兵。當時就打發使者到青州,請公孫瓚的部下青州刺史田楷發兵。田楷同意,還派人到平原,請平原相劉備一同出兵。

劉備和田楷以及北海太守孔融都不滿曹操的殘暴行為,願仗義前來幫助陶謙。

由於郯城的防守相當堅固,徐州百姓因曹操屠殺的原因,形成了一種很強的向心力,這使曹操不得不認真考慮了。他決定采取徹底的包圍戰,計劃逐步消滅郯城外圍的徐州軍隊,以孤立郯城內的陶謙主力部隊。他想,隻有這樣,方能類似各個擊破的辦法,以收到奇效。

經過幾次對陣,陶謙對曹軍的戰鬥力也有相當的了解,他知道了曹操軍的優勢所在,便努力避免純野戰的決勝方式,而改變采用攻守互為犄角的方法。並且進行了嚴格的部署。

曹操對陶謙的布防進行遠距離觀察和估計後,很快便發現了陶謙的企圖和弱點,心中便相應有了些對付的辦法。

曹操敏感地發現,徐州軍由於缺乏實際作戰經驗,在彭城會戰時被曹軍凶猛無比的毀滅性威力嚇壞,因而整個部局是十分的保守被動。陶謙自己帶主力部隊躲在防守堅固的郯城,而作為先鋒的襄賁城及曹豹、劉備的犄角部隊又力量太弱,根本缺乏作戰力,表麵看來,似乎是積極備戰,而其實際,襄賁軍及曹豹軍仍是消極用來防守郯城的。換句話說,陶謙和他的徐州都已經沒有再戰的鬥誌了,一切布局都僅僅為了一時的自保。

根據這一情況,曹操派曹仁布陣在襄賁城外野,以封鎖陶謙出城的企圖。而自己則親自指揮主力軍。攻擊曹豹及劉備的聯合部隊。

曹操全力進攻曹豹及劉備部隊,強大的攻勢使曹豹和劉備軍無力對抗,開初隻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陶謙在郯城頭上看見了這一情況,並不敢出來援助。且不說還有曹仁等待著他的出援,即使沒有曹仁,他也懼怕出了城就再也回不來了。曹操的騎兵,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斷了他的退路。

曹豹及劉備聯合軍節節敗退之後,曹操又立即將軍隊調過頭來,配合曹仁攻打襄賁城。兩隊人馬合起來,更加雄浩,尤其曹仁部隊,一直是整裝待發的,個個精神抖擻,鬥誌昂揚。

襄賁城守軍看到曹豹軍隊潰散,士氣低落,在心理上就首先輸了,個個心存畏怯,頓失奮勇之力。因此,不到三天,襄賁城便被曹軍攻破。

曹操直入襄賁,又下令大屠殺,兵鋒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幾至雞犬不留。駐守郯城的陶謙看得心驚膽戰,魂不附體。他無論如何再也不能在郯城待下去了,便率隊悄悄放棄郯城,投奔揚州丹陽郡而去。

曹操見陶謙真的逃跑,大笑不止,他下令全軍飲酒祝賀。

這次報仇之戰也是如此。

曹操雖然藉口報父親及弟弟被殺之仇,而進行殘酷的屠殺,而其實呢?他與其父的感情並不深,這個死去的異母弟弟更與他從無情誼,而且長期以來他和父親在政治立場上很不相同。因此父子、兄弟一直並無太大來往,不過具有一種名分而已。因此對於父親和異母弟的被殺,他不可能那麼傷心,特別不可能那麼傷心怨恨到如此喪失理性的程度。

那麼,曹操此舉的真正目的何在呢?他攻打徐州,與其說是報仇,不如認為是擴充自己地盤及力量的一種必要行動。他在徐州進行的殘酷屠殺,與其視為怨恨,不如看作政治上的恐駭。曹操現在要占據這個地方,若是就這麼進來,徐州人顯然不服管理,隻能先用這種驚嚇人心的恐怖手段,才可能摧毀徐州人的自足自安的心理,而對曹操采取不得不接受的態度。

曹操算是徹底擊敗了陶謙,他通過戰鬥,確實對陶謙軍無法有恭維認可之辭。但是,在這次他遇到的敵手中,有一個人卻不能不引起他的注目,那就是劉備。在這次攻城戰中,最令曹操感到意外的是劉備軍團的表現,這支為數不多又是仗義相助的客軍,居然表現得堅韌無比,對曹軍凶猛的屠殺毫不屈服,那股強烈的反抗力,有時讓曹操也感到心驚。從此,曹操對劉玄德這個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