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去了董卓的脅迫和壓製,也大大的揚眉吐氣了。他立即論功行賞,任命王允為錄尚書事,任命呂布為奮威將軍,封為溫侯。仆射士孫瑞說他並無什麼功勞,把所有封賞都辭去了。王允和呂布共同管理朝政,一文一武,輔佐漢獻帝。他們追查董卓一黨的人,有的處死,有的充軍。
左中郎將蔡邕畢竟曾受過董卓的解救之恩,並且董卓一直對他很好,出於這樣一種感激之情,去董卓暴屍之處祭悼了董卓。王允知道了這事,大罵蔡邕:“董卓乃逆賊,再不處死,漢室將亡。今將其處死,是大快人心之事,你身為朝廷大臣,且又是國內名士,應當深明大義才對。卻反而逆反民意,往悼其賊,難道你真是董卓的死黨嗎?”
蔡邕當然深明大義。王允卻將蔡邕交給廷尉處理。太尉馬日禪知道蔡邕這一去必然凶多吉少,便向王允替蔡邕說情,他說:“蔡邕切不可死啊,他很有學問,又正在寫漢朝曆史。”
王允搖頭表示惋惜。馬日禪隻得歎氣,蔡邕便在監獄裏給逼死了。司隸區各軍團領袖不滿王允專權,又害怕西涼軍團勇猛,完全按兵不動。而李傕的西涼軍則又得到舊日友軍張濟、樊稠、李蒙等由西涼趕來相助。於是,居然集結十數萬人馬,形成浩大之聲勢。
長安城內,呂布孤軍困守,到了第八天夜晚,後勤部隊叛變,引李傕軍入城。
呂布見狀,急引少數親信及直屬部隊逃脫。
王允堅持為國守城,終於為李傕所殺。
西涼軍團為報複董卓被害之仇,在長安城內大肆掠劫,並屠殺反董卓的文武大臣,司隸區內軍團雖人人自危,但隻各自防備西涼軍團的攻擊,卻沒有人肯到長安城勤王。
東漢王朝再度陷入無政府的混亂局麵。
就在這個時候,曹操獲得了一個很大的禮物。
張角兄弟發動黃巾黨人事變時,最熱烈響應的,便是東方的青州。當張氏兄弟在司隸區被皇甫嵩殲滅時,青州黃巾黨人尚有百萬之眾,隻是鑒於風聲正緊,便暫時化整為零,潛伏不動,以待變局。
隨著朝廷國家權力的轉弱,局勢日益混亂,青州的黃巾黨人於是再度活躍起來,並且越來越強大,繼續跟官府作戰。當地的農民因為受不了官府的壓迫,差不多都當了黃巾兵。青州刺史臧洪以強硬態度全力圍剿,黃巾黨人乃渡河企圖和冀州的黑山黨人會合,卻被占領冀州北部的公孫瓚軍團撞上,公孫瓚下令軍隊展開屠殺,黃巾黨人隻好越界殺入兗州。
青州的黃巾黨人軍團號稱百萬,浩浩蕩蕩朝兗州而來。任城相鄭遂出城抵抗。然而黃巾軍鬥誌高昂,這支官兵哪裏是對手,很快敗退。鄭遂在逃亡間,被黃巾兵追殺。士氣大振的黃巾軍乘勝打到東平,兗州刺史劉岱就準備出去對敵。劉岱自從殺了東郡太守橋瑁,接收了橋瑁的軍隊以後,自覺得力量很大,早想消滅在他地界裏的黃巾軍,以圖一方平安。正好這會兒黃巾軍送上門來,他怎麼也不肯放過他們。
濟北相鮑信聞知,攔住劉岱,勸道:“黃巾軍隊有百萬之眾,兗州百姓人心紛亂,軍隊無心作戰,不可以正麵和他們敵對。否則,我們準會吃虧。依我看正因為黃巾軍人多勢眾,才感到糧草供應困難,我方不如采取堅守戰術,養精蓄銳,等待機會。到時候讓黃巾軍想戰不得,想攻不成,時間一長,供給不上,沒多久必作鳥獸散。屆時我們再選精銳之兵,攻其要害,便可給以致命一擊。這樣,才可徹底消滅他們。”
而劉岱卻十分藐視黃巾軍,認為這些裝備簡陋、缺乏訓練的農民軍無論如何敵不過他的正規部隊。所以他根本不聽鮑信的話,覺得鮑信是過分小心。劉岱親率大軍,仍采取和黃巾軍正麵對抗的辦法。但是剛一交戰,劉岱就發現這批農民軍的鬥誌確實高,大有銳不可當之勢。可是,這時已經遲了,黃巾軍直衝劉岱主力軍團。劉岱軍抵擋不住,往後潰退。黃巾軍衝入軍團內部,將劉岱軍完全衝散。劉岱也在戰亂中身受數傷而倒下,最後被亂馬踏死,成了一堆肉泥。
劉岱死了以後,黃巾軍氣焰更盛了,此時的兗州城陷入危急存亡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