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洛陽新變嚐嘲諷 同商對策涉朝政(3 / 3)

太皇太後一被強製送走,袁紹、袁術兄弟立刻調動部隊,突擊隻帶有少數護衛部隊坐鎮京城官邸的驃騎將軍董重。董重其時尚處在因董太皇太後被送走的憤怒與疑懼之中,正在想對策的時候,禁衛軍卻包圍了他的官邸,他這才知曉前前後後純粹是一場陰謀。但是,已經太遲了,抵抗更是不可能的,還會將一家老小的性命都搭進去。因此,他主動繳械投降,並要求赦免其家族。

袁紹當眾同意赦免董重家族,董重便自刎於後堂中了。

這完全是場閃電般的行動,使何進集團在一日之間便徹底摧毀了勢均力敵的董重集團。而這,都是曹操奇謀妙策的規劃,何進對曹操大加讚賞。

張讓、段圭等見董太皇太後這股力量已潰散,隻好轉過頭來更加討好何太後,他們一方麵加強賄賂何苗及舞陽君,祈求減輕來自何進的壓力,一方麵卻暗中重整蹇碩殘留集團,並拉攏司隸軍董重軍團,以求伺機報複。

屠夫出身的何進,除了屠殺,別無高策,六月中,何進不顧大臣反對,竟然毒殺軟禁於河間的董太皇太後。這當然有些太過分了,立刻引起了原親附及同情董氏集團的大臣及軍團領袖的極度不滿。

張讓、段圭等乘此機會,大肆散布流言,以挑起更多的人對何進不滿。這樣一來,逐漸彙集了一股相當龐大的反何進聯盟。

七月間,袁紹在軍中偶然聽到一個傳聞,說張讓、段圭等正陰謀政變,這雖然隻是流言,但卻引起了袁紹的警惕。袁紹便去大將軍府,向何進建議。

何進認同袁紹之言,便向其妹何太後提出解除宦官統領禁衛軍的職權。

可是,何太後卻有自己的考慮,她害怕如此一來,外臣權勢太強,會嚴重威脅內宮。皇帝年紀還小,缺乏自主性,容易被左右,何太後出於平衡內宮及政府力量,便表示:“宦官統領禁衛軍是章帝以來的傳統,祖先遺命,不得隨便破壞。”

何進無可奈何,隻得退出後宮,去向袁紹通報情況。袁紹搖頭歎息。

張讓、段圭等知道了何進要何太後解除宦官統領禁軍職權的事,便決定加快反撲行動。他們一方麵通過何苗及舞陽君向何太後表示忠誠,另一方麵公開表示:宮內禁衛軍是屬於皇帝和太後的,旨在保護內廷不受權臣欺淩。太後本來有怕外臣壓宮之憂,當然對張讓、段圭的話信以為真。

於是,何太後逐漸親近張讓、段圭等人,使宦官力量得以東山再起。

這時,大元帥皇甫嵩又公開表示尊重並支持皇權,致使駐守司隸區的軍團大多轉向同情內廷,進而傾向反何進聯盟,使宦官集團力量大增,逐漸能與袁紹的禁衛軍團暗中較勁。

八月初,袁紹評估雙方力量,知道己方情勢在惡化中,乃建議何進召集駐在外藩各州郡的軍團,引兵進入京城,強迫解除宦官集團的兵權,以絕後患。

何進亦感到事態嚴重,立即召集朝廷反宦官集團的文武官員,及清流派的士族,在大將軍步廣裏的官邸共商大事。

前麵所述的曹操、曹仁、曹洪三人,便是前往步廣裏的宮邸參加這個秘密會議的。

這個時候,大將軍官邸內已彌漫著一股不尋常的緊張氣氛。

除袁紹、袁術兄弟外,主簿陳琳、侍禦史鄭泰、黃門侍郎荀攸、助軍左校尉趙融、左校尉夏軍、左校尉淳於瓊等文武大臣均在場。最引人注目的,是元老級的軍團將領,現任青州的盧植,也親自來到現場。

當曹操那矮胖身材出現在議事廳時,並未引起特別的注意,因為大將軍何進,正略帶緊張神色向大家說明最近的情勢,以及他們的應對計劃。

何進身材矮小,卻是個大號胖子。他外表粗魯,說話語氣及手勢上有十足的江湖味道。他原為洛陽城的屠宰商,因妹妹入宮而握有權勢,在後漢以南陽家族為主的外戚集團中,他稱得上是一個“異類”。但何進為人相當直爽,加上慷慨疏財,又沒有官架子,所以很得清流派士族的支持,成為繼二十年前殉難的竇武以後,以大將軍身份主導反宦官集團的實力派領袖人物。

何進向與會的文武官員解釋道:“在洛陽城內的禁衛軍團,大約有一萬餘名;在內廷,由宦官直屬的禁軍則有一千餘人。因此,若以掌握洛陽城為主,我方擁有絕對優勢。但是洛陽外及長安間的司隸區,駐有朝廷直轄的軍團約二十餘萬。這些軍團的立場分歧,因此無法以皇權要求他們保持中立。為順利推動誅滅宦官的計劃,我與袁將軍打算征召其他大軍區領袖出兵勤王,以成大業。為此,特把大家找來,想聽聽大家對這件事的看法。”

主簿陳琳便言道:“俗諺說:‘掩目捕雀自欺也’。連捕雀這種小事都不應自欺以得誌,何況國家大事?今天將軍仗皇權之威,統掌軍國大事,又深得文武重臣支持,在洛陽城內我們已握有絕對優勢。司隸區駐軍意見雖多,但彼此牽製,行動上勢必猶疑。這時若想誅滅宦官,應以‘鼓洪爐燎毛發’之勢,當機立斷,以閃電突擊的手段爭取勝利。如果出檄征召外藩軍團,讓他們仍有兵臨京城的機會,萬一其中有人萌生異心,倒戈一擊,豈不授人以權柄……”

這時,坐在角落裏的曹操,突然大聲有力地鼓掌,並且大笑起來,說道:“對,對,最好不要有流血,但這件事還有更簡單的辦法,根本不用勞師動眾。”

曹操的舉動,引起全體與會者的注意,由於曹操一向足智多謀,因此何進也很重視他的意見。便問:“孟德,又有什麼奇謀計策嗎?”

曹操說:“奇策倒談不上,隻是按道理來講,這樣做最不容易出錯。”

接著,曹操便談了他的看法:“司隸區內的軍團雖然意見分歧,甚至有不少是親董重軍團的將領,但到底他們名義上的共同領袖仍然是皇甫嵩元帥。皇甫嵩元帥為人審慎、謙恭,若以避免內戰為由要他出麵壓抑司隸區蠢動的部分軍團,我想他一定會答應的。禁宮內的宦官部隊一旦失去外援,根本成不了大事……”

何進聽了,頗有些不高興,說:“孟德對閹宦難道還存有私心嗎?”

這個指責,正好說中曹操身為宦官之後的弱點,曹操一時啞口無言,不知如何回答。

侍禦史鄭泰立刻打圓場說:“曹將軍的建議的確有道理,隻是目前司隸區部隊軍心未定,皇甫元帥對這件事的立場也不太清楚。為今之計,是先穩定軍方態度,才不至於發生內戰,盧植和皇甫元帥一向私交甚篤,是否可以出麵設法請皇甫元帥去穩定司隸區軍團軍心呢?”盧植聽了,鄭重地站立起來,他身材高大,聲如洪鍾,說話的樣子便非常具有說服力:“好吧,這件任務就交給老夫負責。不過,我也要表示我的看法,我非常讚同曹將軍的意見,也很不希望由外藩調動軍隊入京,希望大家及袁將軍能審慎評估其中之利害。在此之前,我也有個建議,為了在法律名義上更能掌握司隸區各部隊動態,大將軍最好能說服皇上及太後,任命袁將軍為司隸校尉,以便便宜行事。”

盧植字子開,冀州涿郡人,長得高壯魁梧,有一百九十公分以上。他個性嚴肅,急公好義,文事、武藝又樣樣精通,年輕時,嚐與漢末明儒馬融為學,馬融每在教課時,旁邊必列有美女數人彈奏笙樂,在所有學生中,隻有盧植從來目不斜視,視若無睹,馬融甚奇之,以為這個學生日後必成國家棟梁大材。

建寧年間,盧植征為博士,不久升遷尚書,參與國家大事之決策。黃巾黨人事變起,拜為中郎將,和皇甫嵩、朱俊等同時奉召為討平黃巾軍的主戰軍團指揮官,立下不少軍功,黃巾黨平滅後,盧植複任為尚書,和皇甫嵩、朱俊同時被認為是聲望最崇高的三位元老重臣之一。

由於盧植地位超然,講話有分量,何進和袁紹都不好直接反駁,曹操的建議便被列入會議記錄,以審慎評估。但是以何進及袁紹為主的強硬派集團仍不顧反對,暗中派遣特史,帶著偽造的皇帝密詔,星夜奔往各軍區調動軍馬。

曹操自然早料到何進的真實態度及作為,在會議結束後,便對清流派領袖鄭泰表示:“製造天下混亂者,必定是我們這位大將軍何進了……”

何進派密使奔往各軍區傳密詔;最先表明積極態度的是董卓,董卓乃涼州刺史,手下統領二十萬西涼軍團。

涼州位於西方邊疆,因為必須和無人作戰,又有護衛皇帝直轄司隸軍區任務,所以軍容龐大,兵力精足,作戰力之強,僅次於司隸軍區。

但是,司隸軍區派係複雜,有不是由並州、豫州、兗州、冀州等派駐的軍團,利害關係不一,立場複雜,相互牽製。即使皇甫嵩也僅能以其戰爭英雄的聲望,成為名義上的領導者而已。因此,過去,當董卓以西涼軍團為後盾,多次違抗皇命,拒絕調動時,便有不少中央軍政大員建議皇甫嵩以司隸軍區部隊強製董卓就範。但皇甫嵩在評估雙方實力後,自知司隸軍的複雜情況與自己在司隸軍中的實際操縱力,仍表示寧可訴之法律以解決董卓抗命事件,而拒絕以武力相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