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上高山封禪 李治終病逝(2 / 3)

“臣謹遵天後聖諭。”秦太醫忙從自己的醫療箱裏,拿出幾根金針,又用藥酒擦了幾次,才預備給高宗頭上紮針放血。手拿金針,臨到高宗頭上,秦太醫的手又打起戰來,武後見狀,鼓勵道:“別怕。”秦太醫感激地衝武後點點頭,撚針在手,沉著、冷靜地在高宗的百會、腦戶兩個穴位上紮了數針,不一會兒,放出了些許紫黑色黏稠的惡血。還沒等秦太醫發問,高宗就一個勁兒地叫起來:“我好像看清楚東西了!”“皇上,您是不是感覺頭部輕鬆了許多?”秦太醫問。“輕了,輕了。”李治興奮地說。武後提著的心放下來,她轉嗔為喜,以手加額,長出一口氣說:“感謝蒼天!”秦太醫收起了金針,叩頭說,“今天砭頭血多放一些,明天就少一些,以後逐日放一點,直至放出鮮紅的正常的血。”秦太醫告辭走了,武後又親自把他送到殿外。第二天,武後又親自負彩百匹以賜秦太醫,感謝他的妙手回春。秦太醫縱然是華佗轉世,但天意難違,高宗李治的病還是一日不如一日,其生命之光也漸漸地熄滅。一碰大事,武後改元的心又生出來了,勸說高宗改“永淳”為“弘道”,取意為“弘揚大道,天神保佑”的意思。病篤中的高宗連連表示同意。

十二月丁巳一大早,高宗被近侍從床上攙扶下來,欲去則天門宣布改元。但他沒挪動兩步,就喘不過氣來,武後無奈,隻得令人在大殿裏設上龍椅,扶高宗歪在上麵。然後叫則天門等候宣布改元的文武大臣,到殿前晉見。文武百官排成十幾排跪在地上,一起山呼萬歲,高宗聽見這熟悉、熱鬧的“萬歲”呼聲,眼淚接著就下來了,他的手抬了幾抬,沒有抬起來,隻好有氣無力地說:“朕自登基以來,凡三十年,自信上對得起列祖列宗,下對得起黎民百姓。這些年雖有幾年的天災人禍,但大多是國富民強的……如今,朕雖……雖重病在身,仍願弘正道於天下……故改元‘弘道’,且大赦於天下,以祈告上天,與民以永福……”高宗還未說完,下麵的文武群臣都已淚流滿麵,紛紛跪地叩頭說道:“唯願聖上早日康複,唯望上天保佑聖上長壽百歲。”聽見臣民們的話,高宗又感傷地落下淚來。見聖上哭了,底下有些人也忍不住地哭出聲來,大殿的哭泣聲由小漸大。武後怕高宗傷心過度,忙令禮部宣布散會,讓文武群臣退朝。下午,高宗臥在床上,已不能進食。武後寸步不離地守在床前,她一會兒輕輕地撫摸著高宗消瘦的臉龐,一會兒背過臉去暗自落淚……三十年的夫妻,三十年的情深。三十年前,那玫瑰花下的喁喁私語,翠微殿中的縱情擁抱,還有那尼姑庵的不了情,無一不透露和顯示著李治對武氏的殷殷戀情。沒有李治的情義,就沒有武氏的現在,沒有李治的賞識,就沒有武氏的輝煌。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從內心深處來講,武氏最不願辜負的就是李治。為了權力和理想,她可以心狠手辣地鏟除掉別人,直至包括自己的親生子,但對於李治,她心裏始終有個準則,她一定要好好地忠守李治,直到最後。在她內心深處,隻有如此的堅守,才覺得心安。

“顯……顯兒,顯兒……”高宗在床上動了動,口裏叫道。武後忙令在外殿等候,的太子李顯到高宗床前晉見。

李顯的外表頗似太宗李世民,長得高大威猛,但他徒有外表,才能卻與太宗相反,是一個昏庸貪玩、治國齊家無力的人。前一階段,高宗命他在長安監國時,他隻知道騎馬打獵,遊山玩水,氣得高宗把他召回東都特地訓斥了一頓。

“父皇,找我有事?”太子顯跪在高宗的床前問。

“顯,顯兒,朕……朕死後,你一定要……要聽你母後的話。你,你能力不行,治……治國齊家的本領遠……遠遜於你母後,你……你要多,多向你母後討教……”

“父皇,您怎麼啦?您可別死!”太子顯跪在高宗的床前說。

“哎……傻孩子,父皇我也不想死啊。朕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你剛才聽清楚……朕……朕的話了嗎?”

“聽清了,您讓我聽母後的話。”

高宗歇了一口氣,又叮囑李顯說:“你做了皇帝以後,更……更要注意性子,千萬不要……不要任性胡來。隻要……好好聽你母後的話,按照你……你母後吩咐的去辦,你……你一輩子都會……平平安安的,國家也……也會治理得好好的。”

李顯不住地點頭,又回頭問武後:“母後,父皇不會馬上就死吧?”

武後擺擺手,說:“你還到外殿等著,不要亂跑。”

李顯答應了一聲,就出去了。

武後手握著高宗的手,臉貼著高宗的臉,隻想單獨和高宗靜靜地在一起。高宗迷戀地看著武後,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神色,他努力地握著武後的手說:“這些年來,朕身體多病,許……許多國家大事……全靠你支撐,你……你確實受累了。”

“這是臣妾應該做的。”武後歎了一口氣,又說:“臣妾的性子不好,為人嚴厲,這些年做了不少讓皇上生氣的事。”

“過去……過去的事就不要……不要提了。你以後能……能把顯兒帶好,能……能讓他守住這大唐……的江山,朕……朕就能安息於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