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結局
離開配餐公司之後我沒去跑業務,也沒有去其他公司,這時候我已經有點積蓄,可以暫時賦閑在家。偶爾接到朋友的電話,問起配餐公司的事,我稱自己最近忙於房地產項目,沒管那邊的事。客戶說:你不能不管呀,差多了。我說好,我對他們說說。仿佛我真是南京總公司的副總裁,權力不小呢。其實我沒跟錢士坤說,說了也沒用,說了他們肯定以為我是暗示要工資,我沒這個意思,幹脆不說。
終於有一天,中興、華為、聯想的老客戶幾乎同時給我打來電話,問:“怎麼回事?你們發來通知,說從16號就不給我們送餐了?怎麼了?不做了?”
我隻好實言相告:我早就離開那裏了,從我“榮升”為副總裁那一天就實際離開配餐公司了。
賦閑在家的最大好處是讓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這時候是2001年底,距我下海之初正好10年。10年裏,雖有兩次出任董事長的經曆,但總體上說我一直是在打工。說的更具體一點,一直在做職業經理,盡管當初我做職業經理時中國好象還沒有這個說法。
從1991年在賴春泉手下做生產經理起,到2001年在錢士坤手下當總經理止,10年裏最低職位是主管,最高職位是擁有數億資產的大公司董事長,既跟過香港老板台灣老板,也跟過本土老板,既跟過通過廣告公開招聘走到一起的陌生的老板,也跟過自己的校友同學甚至是結拜兄弟,結果是一樣的。老板就是老板,職業經理就是職業經理,不管老板和職業經理人他們以前的關係怎樣,一旦他們中的一方成為老板而另一方成為職業經理,那麼,他們過去的一切關係都將被邊緣化,從此之後,起主導作用的將是老板與職業經理之間的關係。其實,也隻有老板與職業經理之間的關係才是他們之間最為實際和純潔的關係,任何想淩駕於這個關係以上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甚至於是有害的。以我和錢士坤的關係為例,如果不是將結拜兄弟的關係放在首位,我就不會將團體膳食這個我迄今仍然認為是最好的項目推薦給他,反過來也一樣,如果他不是因為我這個“老哥”的關係,也絕對不會那麼快下決心來深圳投資。如果那樣,對我,對他,對這個項目可能都更好些。
與錢士坤合作的失敗極大地影響了我做職業經理的熱情。我甚至對自己下海做職業經理的運氣產生了懷疑,因此常常回想起當年火車上那位中年漢子說的話,說我那次旅行如果是為了求財則不必抱太大的希望,可那次旅行到現在也沒有結束呀,隻要我繼續做職業經理,這個旅行就一直在延續下去,永遠沒有盡頭,我就一直沒有太大的希望,除非我從此不做職業經理了,可不做職業經理我能做什麼呢?30歲至40歲,人生最寶貴的10年我獻給了職業經理,現在讓我從頭開始,去開辟一個完全陌生的新事業,真沒有那份勇氣了。
我甚至想到了走回頭路,重新回到下海之前在設計院情報所的那種生活。或許,那才是真正適合我的生活。雖不富有,但沒有風險,而且非常有成就感。當初我在極短的時期內發表了大量的論文、譯文和調研報告,在行業內部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所以,老主任退休之後,雖然並沒有宣布我是接任者,但包括冶金部情報研究所在內的全國各地情報機構的交流文件立刻自動地寄到我的名下,那是一種何等的成就呀。但是,事過境遷,現在回頭重新再做情報工作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否定之否定,現實迫使我對是否繼續能做職業經理的問題重新思考。這次我換一個角度考慮。按邏輯順序考慮。第一,當前中國需要大量的職業經理;第二,好的職業經理是在實踐中練就出來的,而不是通過大學課程培養出來的,當然也不是MBA課程培養出來的;第三,通過10年的摔打,我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第四,無論從自身價值還是從社會需要考慮,我都不應該浪費這筆財富;第五,我自己對繼續做職業經理缺少熱情了。這樣一編排,結論馬上就出來了:我可以創辦一個特殊的學校,專門培養職業經理呀!
想法一出,不可阻擋。我為自己的想法激動著,並極力為自己的想法網羅理由。
按照從事情報工作的習慣,我首先對得出上述結論的論據進行論證。比如關於中國需要大量職業經理的論據,從實踐上看,在過去的10年,我一直做職業經理,幾乎一天都沒有停息過,而我並不是學管理的,在“下海”之前也從來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居然能一個接著一個不停息地被請去做職業經理,足見市場上是多麼需要職業經理。事實上,中國最初的一批企業家基本上都是“膽商”,在別人對市場經濟還沒有足夠認識還懷疑或抱有等等看的思想的時候,在我們還在為學曆、職稱、職位而奮鬥的時候,他們憑膽子大,或者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正經的職業,本身就是站在“海”裏的,不得不自謀出路,自己嚐試做生意,結果,正好趕上了好時光,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成了老板,但是,這批人的整體素質並不高,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是兩勞釋放人員,他們在改革開放初期摸著石頭過河時代隨波逐流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完善和規範,讓他們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再上一層樓就勉為其難了,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與專業的職業經理合作。而中國新一代企業主與他們的情況不一樣,新一代企業主往往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年輕人,他們思想活躍,具有專業特長,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或學術領頭人,在大力提倡自主創新和發展科技產業的今天,他們同樣趕上了新一輪的好時光,順應曆史潮流,抓住機遇,成為了企業主,但是,教育背景和某個領域的專家與經營和管理才能是兩碼事,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往往對這個領域非常精通的人,對另一個領域恰恰非常無知,對於很多專家型企業主來說,他們並不精通企業管理,也不了解營銷戰略,更不熟悉資本運做,他們甚至比新中國第一代“膽商”更需要聘請職業經理與之合作。所以,從客觀上說,無論是老一代老板還是新一代企業主,他們都需要職業經理人輔佐。從理論上說,企業主和企業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產權的所有者與產權的經營者不一定是同一個人,中國現在有那麼多的企業,難道不需要更多的職業經理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