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高考前退學的背後(1 / 2)

男孩畢勝念到了高三,眼看就要高考了,卻提出想退學了,說不認為非要上大學才有出路。這背後有怎樣的心思呢?

心理症狀:高考之前要退學

畢勝是個高三男孩,眼看進入總複習,就要高考了。正當這關鍵時刻,畢勝卻要放棄學業,已經幾天不去上學了。這如何了得?初步溝通之後,我知道畢勝是一個嚴謹認真努力向上的男孩。這樣的男孩為什麼不想上學了?

畢勝自己說:“這次考試隻是部分原因,關鍵是,我對學校生活厭煩了,反感了,一點意思也沒有了。我不認為非得上學才有出路。本來上高中就不是自己的選擇。中考成績不夠高中正式錄取線,是父母讓我擇校上高中,我也就勉強同意了。我知道家裏對我的期望很高,希望我考一個好大學。我自己也想,既然上了高中,就必須要拿個好成績,考個好大學,從此下定決心,拚命苦學。入學的時候排名590多,第一次考試540多,前進了幾十名。我看到了希望,給自己定了下一步前進的目標,給自己加壓,更加拚命苦讀。高二的時候我選擇了理科班。可是,我付出了那麼多,最近一次考試卻後退了幾十名,到了420多名。我心裏全亂了,聽不進去課了。如果不是家裏不同意,我早就徹底退學了。我不認為非得上大學才有出路,我不上學了也一樣可以找到出路……”

心理把脈:一種心理自我防衛

很明顯,是否上大學才有出路,這不是畢勝真正要討論的問題,他的真實心態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是自己感到似乎大學無望,而采取的一種心理自我防衛。我稍做提示,男孩就理解了這一層意思,說:“當初家裏花錢讓我上高中,期望那樣高,可到高三了,成績卻下滑的這樣嚴重,自己感覺好像當初吹了一個肥皂泡,現在徹底破滅了……”說到這裏畢勝連連搖頭,唉聲歎氣。

畢勝心中的肥皂泡破滅了,就是因為他不斷給自己加壓的結果。這讓他感到自己沒有希望了。現在,心理援助的關鍵,是幫助畢勝重新看到現實的希望。

怎樣幫助畢勝重新找到現實的希望呢?由於畢勝的問題主要是認知出現了偏差,而失去了對學業的希望。因此,我決定從幫助畢勝調整認知入手,開始了下麵的交流。

心理處方:積極調整思維方式

首先,我引導畢勝先算了一筆賬:“高一的時候讓你感到成功的一次考試540名,當時全年級多少人?這次讓你感到很糟糕的一次考試420名,現在全年級理班多少人?”

“高一的時候全年級750人,現在全年級理班630人。”

“把這次你感覺很糟糕的一次考試,和你感覺那次很成功地的考試比一比,想想看有什麼新發現?”

畢勝沉思片刻:“這兩次差不多,我後麵都是還有200多人,總的看我沒有退步。”畢勝第一次抬起了頭,“就算沒有退步,可您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怎麼還是沒有進步,沒有效果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