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寧兵敗,京師大震。廣寧淪陷是明朝腐敗政治的產物,但閹黨卻把熊廷弼等作為替罪羊。熊廷弼回籍聽勘,尋自詣詔獄。天啟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八月,熊廷弼慷慨赴市,銜冤而死。明廷暴屍不葬,傳首九邊。崇禎初,考選候補工部主事徐爾一上《辨功罪疏》,為熊廷弼疏冤:
廷弼以失陷封疆,至傳首陳屍,籍產追贓。而臣考當年,第覺其罪無足據,而勞有足矜也。廣寧兵十三萬,糧數百萬,盡屬化貞。廷弼止援遼兵五千人,駐右屯,距廣寧四十裏耳。化貞忽同三四百萬遼民一時盡潰,廷弼五千人,不同潰足矣,尚望其屹然堅壁哉!廷弼罪安在?化貞仗西部,廷弼雲“必不足仗”。化貞信李永芳內附,廷弼雲“必不足信”。無一事不力爭,無一言不奇中,廷弼罪安在?且屢疏爭各鎮節製不行,屢疏爭原派兵馬不與。徒擁虛器,抱空名,廷弼罪安在?(《明史·熊廷弼傳》第259卷)
熊廷弼自任遼事以來,“不取一金錢,不通一饋問,終日焦唇敝舌,與人爭言不計”(韓爌:《訟冤疏》,《熊襄湣公集》末卷),扶傷救敗,收拾殘甌;但讒言紛紛,三起三落,借題曲死,傳首陳屍,做了明朝腐敗政治的犧牲品。熊廷弼之死,不僅使明朝失去一位優秀的統帥,而且使後金汗減少一個剛毅的對手。
後金占領廣寧,並連陷義州、平陽橋、西興堡、錦州、鐵場、大淩河、錦安、右屯衛、團山、鎮寧、鎮遠、鎮安、鎮靜、鎮邊、大清堡、大康、鎮武堡、壯鎮堡、閭陽驛、十三山驛、小淩河、鬆山、杏山、牽馬嶺、戚家堡、正安、錦昌、中安、鎮彝、大靜、大寧、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勝、大鎮、大福、大興、盤山驛、鄂拓堡、白土廠、塔山堡、中安堡、雙台堡等四十餘城堡。後金軍將廣寧等地數百萬餉帑、糧食、軍器、火藥、馬牛、布帛等運回遼陽,並把遼河以西的人民驅趕到河東。以右屯衛為例,被驅趕的人口有一萬四千七百二十八人,被掠走的牲畜為六千一百九十七頭(《滿文老檔·太祖》第35卷);被運走的糧食有五十萬三千六百八十一石八鬥七升(《滿文老檔·太祖》第34卷)。
為慶賀努爾哈赤占領廣寧,福晉們二月十一日從遼陽出發,十四日來到廣寧。大福晉率領眾福晉,在鋪設紅地毯的衙門裏,向坐在衙署正堂的後金汗努爾哈赤叩賀道:“天眷佑汗,占領了廣寧。”(《滿文老檔·太祖》第36卷)隨後依次行慶賀禮,擺設盛宴。十七日,後金汗在福晉們陪伴下返回遼陽。幾天之後,後金軍又放火燒毀廣寧城。
努爾哈赤占領廣寧後,鑄下移民與止兵二錯。其一,移民。他自惑於占地麵大,戰線過長,難以防守,恐多事端,便實行空其地、移其民之策(後文另述),而未能乘勝進兵。其二,止兵。他如乘勝進兵,直扣關門,或可創一大局麵。佚名《天聰二年奏本》稱:“先皇帝席卷河東,正成破竹之勢,懷疑中止,是皇天之所以留大明也。”(《明清史料》甲編)皇太極曾言:“慎勿如取廣寧時,不進山海關,以致後悔。”(《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第2卷)後皇太極又言:
我師既克廣寧,諸貝勒將帥,鹹請進山海關。我皇考太祖,以昔日遼、金、元,不居其國,入處漢地,易世以後,皆成漢俗。因欲聽漢人居山海關以西,我仍居遼河以東,滿、漢各自為國,故未入關,引軍而返。(《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第3卷)
但是,努爾哈赤自“七大恨”誓師後,四年之間,陷撫、清,敗楊鎬,取開、鐵,奪沈、遼,占廣寧,兵鋒所向,頻頻告捷。整個遼東形勢,為之一變。明遼東經略王在晉分析道:
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第8卷)
明朝失陷廣寧,丟棄全遼,無局可守。但是,努爾哈赤占領廣寧,卻達到了四十年戎馬生涯的頂峰。
努爾哈赤進占遼河流域後,擺在他麵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治理和鞏固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繁盛的地區。他決定:整頓內部,發展生產,頒布“計丁授田”法令,改革女真經濟製度。
§§第十三章 學習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