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恁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1 / 2)

努爾哈赤襲撫順、拔清河,膽愈壯、氣愈粗,遂將一名被擄漢人割去雙耳,鮮血淋漓地送信與明,要求“納金帛,以圖息事”。然而萬曆帝的回答卻是:“調兵遣將,犁庭掃穴。”於是,雙方意願衝突的結果即薩爾滸大戰。而戰爭的後果,又出現他們誰也沒有料想到的一係列曆史事變。

努爾哈赤直扣邊門,突襲撫順的敗報馳至京師,卿科道會議在籌劃“大舉征剿”赫圖阿拉的決策。

明朝為進攻後金,在忙碌地準備著:

委任將帥——撫臣李維翰削籍為民,派兵部待郎楊鎬為遼東經略,周永春為遼東巡撫,起用山海關總兵杜鬆,征調還鄉老將劉(tǐng)等。

調集兵馬——征集福建、浙江、四川、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主客兵星馳援遼。到薩爾滸之戰前,據遼東巡按陳王庭條奏,各地援遼兵馬,“據臣親查點過,主客軍丁各四萬有奇”(《明神宗實錄》內閣文庫本,第47卷)。

增賦轉餉——加派遼餉,每畝三厘五毫,實派額銀二百萬餘兩(《明神宗實錄》第574卷);轉輸糧秣,以應軍需。

谘文朝鮮——遼東都司谘文朝鮮,脅迫出兵,合力征討。谘文稱:“皇上赫然,計必剿除。用調四方之銳,遄(chuán)興六月之師;輸糧若阜,軍氣如雷;奴之期命,其焉至矣。”(《光海君日記》第127卷)

頒布軍紀——巡按兼監軍陳王庭、遼東經略楊鎬,製定軍紀,頒布全軍。

萬金賞格——從經略楊鎬奏,擒斬努爾哈赤者,萬金懸賞,加級示酬。兵部刊印榜文,曉諭天下,並傳示葉赫以及朝鮮:“能擒斬奴兒哈赤,賞銀一萬兩,升都指揮世襲。”(《明神宗實錄》內閣文庫本,第47卷)

明朝經過十個月的醞釀和準備,各路援遼兵馬齊集遼陽。但兵馬未及休息喂養,明廷求勝心切,又恐師老財匱,便趨楊鎬進兵。

萬曆四十七年,即天命四年(1619)二月十一日,遼東經略楊鎬、薊遼總督汪可受、遼東巡撫周永春、遼東巡按陳王庭,在遼陽演武場,會集征討努爾哈赤兵馬誓師。楊鎬宣布軍令十四款,官兵違令者斬。並取尚方劍,令將撫順臨陣脫逃的指揮白雲龍,當場梟首示眾。但在祃(mà)祭時,大將屠牛刀不鋒利,“三割而始斷”(王在晉:《王朝遼事實錄》第1卷);劉招孫在教場馳馬試槊(shuò),木柄蠹朽,槊頭墮地。誓師後,經略楊鎬等議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直搗赫圖阿拉。

西路:即撫順路,以山海關總兵官杜鬆為主將,率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麟、都司劉遇節、原任參將龔念遂等官兵二萬餘人,以分巡兵備副使張銓為監軍,由沈陽出撫順關,沿渾河右岸(北岸),入蘇克素滸河穀,從西麵進攻赫圖阿拉。

南路:即清河路,以遼東總兵官李如柏為主將率管遼陽副總兵事參將賀世賢、都司張應昌、管義州參將事副總兵李懷忠、遊擊尤世功等官兵二萬餘人,以分守兵備參議閻鳴泰為監軍,推官鄭之範為讚理,由清河出鴉鶻關,從南麵進攻赫圖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