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林丹汗在作繭自縛。他掠土地,劫牛羊,窮奢極欲,暴虐無道,“炰烋(páo xiū,同”咆哮“悖慢,耳目不忍睹聞”(《明史·韃靼傳》第327卷)。他自恃兵馬強盛,橫行漠南,破喀喇沁,滅土默特。但是,其內部分崩離析。史載察哈爾部屬五路頭目的妻子,被林丹汗重臣貴英強占,受害頭目含憤投巴林部首領炒花,“粆花不能養,投奴酋。奴酋用之守廣寧”(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第11卷)。察哈爾的敖漢部、奈曼部對林丹汗不滿,其使者往來於後金;林丹汗之孫紮爾布台吉、色欏台吉逃往科爾沁,又從科爾沁至後金,向努爾哈赤叩首行禮。林丹汗為抵禦努爾哈赤對其附近部落的瓦解,從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起,先後討伐與後金結為姻盟的科爾沁部等。科爾沁等部在後金等援助下,打退了林丹汗的軍事進攻。
天命十一年(1626)四月,後金汗努爾哈赤督率大軍,八路並進,攻擊巴林部。後金軍前鋒渡西喇木倫河,“獲畜產無算,驅之不盡,乃還”(《清太祖高皇實錄》第10卷)。是為後金軍事進攻蒙古之始。不久,敖漢部首領都令、色令與奈曼部首領黃把都兒“折入於奴”(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第17卷)。
努爾哈赤歿後,其子皇太極繼續征撫漠南蒙古。皇太極統領滿洲八旗和投順後金的科爾沁、喀爾喀、喀喇沁、敖漢、奈曼等部蒙古騎兵,於崇禎五年即天聰六年(1632),大舉進攻察哈爾部。後金軍進至西喇木倫河,吹螺呐喊,鐵騎奔突,林丹汗兵敗西走。崇禎七年即天聰八年(1634),林丹汗敗遁至青海打草灘,患痘症而死。次年,後金軍繼續追擊察哈爾部餘眾,俘獲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製誥之寶”。察哈爾部被後金吞並。隨著林丹汗的走死,漠南蒙古西部的鄂爾多斯部、土默特部、雍謝布部等也相繼降附後金。
察哈爾部被後金征服,明朝失去北麵屏障,邊事越發不可收拾。《明史·韃靼傳》載:“明未亡,而插先斃,諸部皆入於大清。圖計愈困,邊事愈棘,朝議愈紛,明亦遂不可為矣!”
在征撫漠南蒙古過程中,努爾哈赤的一個大手段是:不僅利用蒙古諸部封建主之間的矛盾,而且利用該部各個封建王公之間的內訌,采取不同策略,加以區別對待,從而一個王公一個王公地、一部一部地降服。漠南蒙古降順後金,進“九白之貢”,表示臣服。後金征服漠南蒙古,逐漸組成蒙古八旗,打通從西北進入中原的道路,改變後金與明朝的力量對比,占領更為廣闊的地域,擁有更為雄厚的兵員,在戰場上取得較為優勢的地位。
伴隨著統一女真各部和征撫漠南蒙古事業的發展,努爾哈赤著手創建八旗製度,主持製定無圈點老滿文,為滿族共同體的形成,為滿族文化發展,做了兩件具有重大意義的創舉。
§§第八章 立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