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犬部人的主要經濟生活是狩獵和捕魚。狩獵除捕捉野豬、駝鹿、猞猁猻等外,也獵捕水獺。水獺喜棲息在多魚的河裏。它膽小、狡猾、伶俐,月夜時常叼著魚在河中嬉遊。水獺排糞時要鑽出水麵,而且經常到固定的地點去。獵人摸著水獺這一習性,在它排糞時經過的河灘上安放夾子。水獺往返中,被獵人捕獲。獵人捕到水獺後,把皮剝落風幹,裝在用樺樹皮製作的箱子裏,以備交換或貢獻。但他們主要靠捕魚為生。黑龍江魚產豐富,其中有鮭魚、鱘魚、鯰魚、鯉魚、鰉魚、狗魚和大馬哈魚等,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他們既用魚叉捕魚,也用魚網捕魚。魚的用處很多,魚肉用作食物,魚骨製作器物,魚油可以點燈,魚皮能縫製衣服。他們用各色的魚皮,經過鞣(róu)製變軟,縫合成色彩鮮豔的魚皮衣。因其以魚皮為衣,所以使犬部又叫魚皮部。
後金汗在征討薩哈連部的同時,又征撫使犬部。萬曆四十四年,即天命元年(1616),努爾哈赤發兵征討使犬部。《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載:“招服使犬部、諾洛路、石拉忻路路長四十人。”後金軍水陸並進,深入千裏之處,兵鋒所指,“莫不懾伏”(《李朝宣祖實錄》第142卷)。
使鹿部的居住範圍,《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戰跡輿圖》載:其部在使犬部之北和東,混同江下遊以東濱海,包括庫頁島全部。使鹿部主要有費雅喀部、奇勒爾部等,也包括吉烈迷。費雅喀部在額登喀喇東北七八百裏,即在混同江以東。奇勒爾部,《吉林通誌》載:“奇勒爾亦曰奇楞,在寧古塔東北二千餘裏亨滾河等處,即使鹿鄂倫春遊牧處所。”其居地在黑龍江口一帶。
在征撫使犬部的同時,努爾哈赤並沒有忘記在黑龍江口和庫頁島一帶使鹿部的部民。庫頁島今稱薩哈林島,為俄語Caxajлин的對音。薩哈林即薩哈連的音轉。庫頁島的麵積有七萬六千五百平方公裏,為台灣麵積的二倍多。它土地狹長,南北長九百五十公裏。這裏森林茂密,魚產豐富,盛產鯡(fēi)魚、鱈魚、鮭魚、鱸魚和海蟹等。庫頁島氣候較寒冷,但南部港口為不凍港。島上居住的吉烈迷和苦夷人等,“以鹿為家畜”,所以又稱為使鹿部。
庫頁島又稱苦兀,《寰宇通誌》載:“苦兀在奴兒幹海東。”永樂十年(1412),明在庫頁島設立囊哈兒衛。同年,明成祖朱棣派亦失哈等到庫頁島視察。努爾哈赤為接管明朝在黑龍江下遊直到庫頁島的疆土,曾不斷地向這一地區用兵。後來庫頁內附,“每歲進貂皮,設姓長、鄉長、子弟以統之”(《庫頁島誌略》第1卷)。
綜上,努爾哈赤對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多年用兵,版圖其土地,籍錄其部民,從而在烏蘇裏江和黑龍江中下遊廣大地域,迅速而有效地取代了明朝的統治。努爾哈赤統一“野人”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的成功,是由於采取了“且征且撫”、征撫兼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