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馮友蘭】做事貴在堅持不懈
一個人需要的不是把握全部,而是隻執著於一點,堅持下去,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
物極必反,將事做到恰到好處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其想要表達的重點,就是馮友蘭先生所概括的“事物變化之一最大通則,即一事物若發達至於極點,則必一變而為其反麵”,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物極必反。
這一古人從自然現象中領悟到的樸實道理雖早已達到了人所共知的程度,但真正能引以為戒的人卻並不多。
人生折射
智伯瑤本來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差一點就一統中原,可是因為不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最後他聰明的腦袋就被“反”成了夜壺。
春秋時期,中原霸主晉國經過常年的爭霸戰爭,國勢漸漸衰落,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自為營,相互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垮,剩下四家——智、趙、韓、魏,其中智家勢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瑤野心不小,對其他三家的土地虎視眈眈。於是他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提出每家都拿出一百裏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其實是想借公家的名義來霸占其這些土地。
智伯瑤的不良居心早就暴露了,大家對此也心照不宣。但是這三家當時還沒有坐在一條船上,韓家首先割地給智家,魏家一看這形勢,也不敢得罪智伯瑤,於是最後隻剩下趙襄子寸土不讓。火冒三丈的智伯瑤立刻命令韓魏兩家一起攻打趙家。寡不敵眾的趙襄子最後帶著兵馬撤退到了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市。
智伯瑤圍攻了晉陽城兩年多也沒有攻克下來,有一天,他去城外查看地形,突然有了辦法——把繞過晉陽城向下流的晉水向西南邊引來,就可以淹了晉陽城。這個辦法果然奏效,智伯瑤得意得昏了頭,帶著韓康子和魏桓子去顯擺他的金點子。韓康子和魏桓子暗自嚇了一跳,因為他們兩家的封邑旁邊也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正好提醒了他們:說不定有一天他們也會遭此厄運。
正好趙襄子派人偷偷摸摸找到韓、魏二人,三家一拍即合,決定反過來結盟攻打智伯瑤。可憐的智伯瑤還在做著黃粱美夢的時候,被趙襄子一刀砍下了腦袋。趙襄子還是覺得不解氣,又把智伯瑤的腦袋做成瀝水用的容器,“夜壺”這項發明就是由此而來。
雖然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不太會遭遇如智伯瑤的悲慘下場,但在物極必反的規律之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必須承受“過度”所帶來的後果。
《尹文子·大道》上有一個故事:
齊國有一個姓黃的老相公,他有兩個女兒,都長得十分漂亮,堪稱國色天香。但這位黃公每與人談起他的兩個女兒,總是“謙虛”地說:“小女質陋貌醜,粗俗蠢笨。”這些話被一傳十、十傳百,以致他兩個女兒的“醜陋”遠近聞名,直到過了婚嫁的年齡,仍無人求聘。後來有個鰥夫,因無錢再娶,無奈之下,便到黃公門上求婚。黃公因大女兒年齡已大,也不再考慮是否合適,便一口答應了。婚禮完畢,這位新郎揭開新娘的蓋頭一看,不禁大喜過望,原來自己娶到的竟然是一位絕代佳人。消息傳開,人們才知道黃公言之不實,於是一些名門子弟競相求娶他的小女兒。
齊國黃公本想得到一個謙虛的美名,但由於他謙虛過分,反而耽誤了女兒的青春,實在是得不償失。
如想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唯一的辦法便是把握好物極必反中的那個“極”。這個“極”的界限究竟在何處,馮友蘭先生作出了回答:一個可以適合一切事情的界限,是無法劃出來的。就像我們平常吃飯,吃得適當,就對身體有益,吃得太多反而會生病。究竟什麼樣的分量才算合適,那是因人而異的。
智慧點撥
或許我們無法明確每件事的“極”在哪裏,但隻需細細品味,還是能發現的。隻要用心把握,照著平易的大路走,將事情做到恰到好處,一樣能避開物極必反的魔咒。
跨越障礙,堅持就是成功
堅持,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詞彙,但也是一個鮮有人達到的標準。在馮友蘭先生看來,“我們在一生中,所想做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而尤其是新興的事業,那更沒有把握了。……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遇到失敗,千萬不要灰心,仍然要繼續做下去。”他也正是秉持著這份堅持,才收獲了在哲學領域的成功。
其實,他曾經曆的也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做一個開始的決定,總是很容易,但當事情逐漸地發展下去時,人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了:沒有時間、外界幹擾、條件不允許……
分歧也在此產生。很多人開始動搖,開始心存疑惑:我真的能做完這件事嗎?接著,開始氣餒、灰心喪氣,隨後便是退縮與放棄,成功就此夭折。馮友蘭先生則不同,他和其他獲得成功的人一樣,麵對諸多的阻撓與困難,仍然堅持不懈地繼續下去,跨越一個又一個的障礙,最終迎來了期望中的成功。
人生折射
他5歲時就失去了父親,14歲時從格林伍德學校輟學,開始了流浪生涯。他在農場幹過雜活,幹得很不開心。他當過電車售票員,也很不開心。16歲時他謊報年齡參了軍,但軍旅生活也不順心。服役期滿後,他去阿拉巴馬州開了個鐵匠鋪,但不久就倒閉了。隨後他在南方鐵路公司當上了機車司爐工。不料,在得知太太懷孕的同一天,他又被解雇了。接著,有一天,當他在外麵忙著找工作時,太太賣掉了他們所有的財產,逃回了娘家。隨後經濟大蕭條開始了。他沒有因為老是失敗而放棄,而是一直非常努力。
他曾通過函授學習法律,後來因生計所迫放棄。他賣過保險,也賣過輪胎。他經營過一條渡船,還開過一家加油站。但這些都失敗了。有人說,認命吧,你永遠也成功不了。
有一次,他下定決心躲在弗吉尼亞州若阿諾克郊外的草叢中,謀劃著一次綁架行動。他早就觀察過那位小女孩的習慣,知道她會在下午兩三點鍾從外公的家裏出來玩。同時,他又深深地痛恨著此時的自己。可是,這一天,那位小姑娘沒出來玩。因此他還是沒能突破一連串的失敗。
後來,他成了考賓一家餐館的主廚和洗瓶師,要不是那條新的公路剛好穿過那家餐館,他本會在那裏取得一些成就的。接著他就到了退休的年齡。他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到了晚年還無以為榮的人。成功之鳥,總是在不可企及的地方向他拍打著翅膀。
他一直安分守己——除了那次未遂的綁架,但他隻是想從離家出走的太太那兒奪回自己的女兒。不過,母女倆後來真的回到了他身邊。時光飛逝,眼看一輩子都過去了,而他卻一無所有。要不是有一天郵遞員給他送來了他的第一份社會保險支票,他還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政府很同情他。政府說,輪到你擊球時你都沒打中,不用再打了,該是放棄、退休的時候了。他們寄給他一張退休金支票,說他“老”了。
那時,他身上的一種東西憤怒了、覺醒了、爆發了。
他說:“呸!”
然後,他收下了那105美元的支票,並用它開創了新的事業。而今,他的事業欣欣向榮。而他,也終於在88歲高齡大獲成功。這個充滿毅力、到了該結束時才開始的人就是哈倫德·山德士,肯德基的創始人。他用他的第一筆社會保險金創辦的嶄新事業正是肯德基。
山德士正是憑借著不懈的追求,才換來了成功的人生。其實,勝利者往往是能比別人多堅持哪怕隻有一分鍾的人。試想一下,如果當初馮老為生計而轉學法科,如果當初馮老在哥倫比亞大學中途放棄,如果當初馮老因社會環境而停下學術的腳步,便一定沒有後來的學術成就了。所以即使精力已經耗盡,能用最後殘存的一點點能量支撐下來的人,就是最後的成功者。
智慧點撥
很多時候,成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遙遠。大戲劇家莎士比亞說:“千萬人的失敗,都失敗在做事不徹底,往往做到離成功還差一步,便終止不做了。”這樣的失敗,無疑很令人扼腕。其實,我們與成功隻有一步之遙,這一步便是堅持不懈、鍥而不舍。
)第二節 【胡適】不做“差不多”先生
敢為天下先
胡適先生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領導人之一,正是在他的提倡下,才有了我們現在平實易懂的白話文,而不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他還率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開文學革命的先鋒。
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胡適先生毅然以一種“敢為天下先”的身姿,擔當起喚醒國民清醒意識的重任。為了消除當時人們身上的奴性,造就獨立、自由的人格,把人從封建倫理、天命中解放出來,胡適先生主張救國必先啟蒙、必先救人,“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這句話便在胡適先生的筆下流出。為把婦女從封建道德倫理中解放出來,胡適先生認為中國的衰弱是因為對女人的壓迫,比如裹小腳、守貞節等。為此,胡適極其激烈地反對貞操問題,勇敢地呼籲人們“打破處女迷信”,在那個時代,這種聲音無疑是振聾發聵的。
人生折射
眾多在人類曆史上留下足跡的偉大人物,都具備此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鼎鼎大名的中國宋氏家族也曾以此作為教育子女的一種理念。
宋嘉樹夫婦共養育了六個子女。他們的三個女兒——宋藹齡、宋慶齡、宋美齡,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宋嘉樹主張任由孩子的個性發展,鍛煉她們的體魄和意誌,並給她們良好的教育,他多次對別人說:“隻要100個孩子中有一個成為超人式的偉大人才,中國就有400萬超人,中國還怕不能得救?現在中國大多數家庭不能全心全意培養子女,我要敢為天下先。”
秉承此種理念,他將年紀尚幼的孩子送到美國讀書,使她們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他更是鼓勵她們做“叛徒”,大膽地想,大膽地衝破阻力,堅持自己的理想。
最終,宋氏三姐妹果然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成為不平凡的女性。這種成就和輝煌與宋嘉樹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古往今來,許多有作為的人往往都是靠著這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成就了一番事業。因此,我們一定要把握時代的脈搏,作出有益社會和自身發展進步的創舉,在我們年輕的舞台上,勇敢地展現自我的風采!
智慧點撥
於無路處辟新路,於絕境中尋坦途。敢為天下先,這是一種膽略,是一種做事智慧。隻有敢於走在時代的前列,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能更好地抓住機遇,成就精彩的人生。
莫學“差不多”先生
胡適先生為人處世一向豁達隨分,深得時人尊敬。但在做事上,胡適先生又是個非常認真嚴謹的人,他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差不多先生傳》,用生動的筆調給我們勾畫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差不多”先生,告誡我們做事需細致嚴謹,否則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