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但是,深入分析起來,這種“確立”既僅僅是“實際上”的,又是剛剛開始。從此開始到1938年初,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還不像後來那樣穩固,而曾經兩次受到衝擊。
一次是長征途中張國燾企圖奪取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權;一次是1937年底到1938年初王明企圖取代毛澤東。
抗日戰爭爆發後,共產國際、蘇共由於對蔣介石國民黨寄予過高的希望,要求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服從蔣介石的統一指揮,而毛澤東卻始終堅持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為此,共產國際特派王明回國說服中共中央改變政策。
為了爭取共產國際的理解和支持,糾正王明在統一戰線政策上的右傾錯誤,中共中央於1938年3月派出任弼時赴莫斯科彙報工作。共產國際領導人通過聽取任弼時的彙報,了解到中國抗日戰爭和國共關係的實際情況後,於6月11日召開專門會議,作出《關於中共代表報告的決議案》,認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
7月,共產國際執委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接見了即將回國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稼祥和繼任者任弼時,代表共產國際作出重要指示。
他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同誌是久經考驗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你們應該告訴中國共產黨全體黨員,應該支持毛澤東同誌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他是在實際鬥爭中鍛煉出來的領袖。季米特洛夫說完這段話,又馬上補充一句:“也應該告訴王明同誌,不要再爭吵了!”
1938年8月,中共駐共產國際的代表王稼祥帶著共產國際的新指示回到延安。
9月14日至27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第一天,先由王稼祥傳達了共產國際的指示和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的意見。這些意見極為重要,第一是肯定了“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第二是肯定了中共中央的領導機關“要以毛澤東為首”。
這就從根本上剝奪了王明以共產國際的“欽差大臣”自居,不斷對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說三道四的資本,為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掃除了障礙。李維漢後來回憶:“季米特洛夫的話在會上起了很大作用,從此以後,我們黨就進一步明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解決了黨的統一領導問題。”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國共產黨曆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橋兒溝天主堂召開。這是1928年六大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全會。王稼祥在會上又傳達了共產國際的有關文件和季米特洛夫的口頭指示。出席會議的王明見大勢已去,隻得表示承認毛澤東的領袖地位。這次會議進一步確定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袖地位。
會議通過了《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批準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政治路線,克服了王明右傾錯誤對黨的工作的幹擾,確定把黨的主要工作方麵放在敵後。
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六屆六中全會前的政治局會議上,已經傳達了共產國際的意見:“在領導機關中要以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下解決。”陳雲等提議由毛澤東擔任總書記,後來根據毛澤東本人的意見,沒有把這個問題拿到六中全會上去討論,時任中共中央總負責人的張聞天根據共產國際指示的精神,在六中全會上首先向毛澤東提出“讓位”。當時毛澤東不主張這樣做。張聞天尊重毛澤東的意見,沒有堅持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