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還是麻煩你幫我問問吧。”

她卻說道:“我孩子生病了,我已經給何省長請假了。我得先離開這裏。”

我急忙地問她道:“要不要我給醫院打個招呼?你是準備去哪家醫院?”

她搖頭道:“不用麻煩你了。我就在小區外邊的去醫院裏麵給孩子輸液。每次都是這樣。”

我說:“我是醫生,其實孩子最好不要隨便去輸液。也就是我們國家,西方發達國家是最反對隨便一個病就去輸液的了。所以,如果能夠吃藥的話還是盡量給孩子吃藥為好。”

她詫異地看著我,“哦?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簡略地回答她道:“醫藥是有害的,隻是專業人員不願提及罷了,因為這涉及到利益問題。

而公眾卻又意識不到輸液的危害性,他們根本就不了解內情。所以才會在我們國家出現這樣的問題。

輸液往往可能會引起發熱反應,因為輸液的液體裏麵很可能有致熱物質,還有就是輸液瓶清潔滅菌不完善或被汙染等原因,都會導致病人出現高熱的情況;因為輸液速度過快,短時間內輸入過多液體,使循環血容量急劇增加,心髒負擔過重而引起水腫,嚴重者還會有生命危險;

此外,因為長期輸注濃度過高、刺激性較強的藥液,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時間太長,可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炎性反應,也可因在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而引起局部靜脈感染;輸液時空氣未排盡,橡膠管連接不緊有漏縫,隻要少量空氣進入靜脈,患者就會感到胸部異常不適,隨即發生呼吸困難、嚴重紺紫和缺氧,並可導致猝死;

還有,打點滴也比口服藥物更容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特別是過敏反應。如果是口服,藥物中能引起過敏的雜質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無法被身體吸收,但是打點滴時這些雜質卻直接進入了血液,嚴重的能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總之,在各種給藥方式中,打點滴是最危險的。因為打點滴穿透皮膚屏障,直接把藥液輸入血液中,這需要嚴格的無菌處理。如果藥液在生產或儲藏過程中被汙染,或者沒有使用一次性針頭,或者針刺部位的皮膚沒有消毒好,都有可能讓病毒、病菌進入體內,輕則引起局部發炎,重則病原體隨著血液擴散到全身,引起敗血症,會有生命危險。

如果醫療環境中不能做到完全無菌,則會導致交叉感染。”

她的臉色頓時就變了。“聽你這樣一講,我好害怕。可是,那麼多人都是這樣在做,我沒有聽說有多少人出現這樣的情況啊?你這個醫生也太危言聳聽了吧?”

我苦笑著說道:“我說的是實話。因為你不曾在醫院裏麵工作過,所以見到的意外情況肯定很少了。最好是給孩子吃藥吧,好得雖然慢些,但是對孩子的身體有好處。”

她笑了笑,“你不是當媽的人,不能理解當媽的看著自己孩子生病有多難受。”

我還能說什麼?不過我也理解:大多數的人已經習慣於一生病就去輸液了,要改變他們的觀念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且這也從中折射出一個現象:說真話並不一定能夠被人接受和相信。

晚宴終於結束了。我隻是喝了很少的酒。這樣的場合大家並不是為了喝酒的,其實準確地講應該是何省長前麵接見客人的繼續。

不過羅書記和冷主任喝得差不多了,因為他們是在和對方教委的負責人在對喝。我看得出來,他們應該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