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當然來過這裏,不過那是多年之前的事情了。現在我才發現,這所學校幾乎和幾年前完全變了一個樣,無論是建築還是整個校園的布局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讓我覺得自己仿佛是踏進了一所全新的校園。

到處都是歡樂的人群。由此可以知道今天來參加校慶的人的數字有多麼的龐大了——連體育場都容納不下,那至少是好幾萬人啊。

我不禁想到了如今正時興的擴招。試想,再過十年的話,會從這所高校走出去多少學生呢?

我是省招辦主任,當我忽然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裏頓時就有了一種隱憂——

高校擴招固然可以讓更多的學生進入到大學,但是難免就會因為學生的良莠不齊讓“大學生”這個在之前具有不菲意義的名詞開始迅速貶值。

或許在未來幾年之內,幾乎所有能上大學的考生都會擠入到曾經被認為是象牙塔的大學裏麵。而大學擴招的根本目的是教育產業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擴招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那麼就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有錢人家的孩子將可以普遍得到大學教育的機會,而貧窮家庭的孩子們呢?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擴招後大學的普及教育僅僅隻是一種相對而言。

還有一個問題是,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不僅僅隻需要的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隻是社會組成的一部分。在當前的社會中,很多行業需要的是體力勞動者,或者產業工人,但是隨著擴招後就會帶來一種現象,而且這樣的現象已經開始在顯現:職業高中、職業中專門庭冷落無人問津,而隻要是大學,其門檻就會被擠破。很多民辦大學就趁此機會,利用學生父母的望子成龍心態和社會對於文憑對於高帽子的過分追求就在擴招過程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了。問題是,這樣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合格嗎?

就目前中國社會的情況來看,社會水平還沒有達到需求如此之多知識分子的地步。如果中國眾多的體力勞動者們也具有的很高的知識,那當然是一件值得高興和驕傲的事情,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結構卻達不到這樣的要求和條件。因此我不得不懷疑:當這些具有高知識高學位的人在經過如此的努力後又成為體力勞動者的話,他們如今對大學教育的這種狂熱是否值得?

隨著擴招力度的進一步加大,那麼就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一個事實:隻要有錢,考生基本上都可以進大學。擴招刺激了大量的民辦學院的建立,這些靠錢堆起來的學校其根本目的也就是為了賺錢,他們所賺的不光是貪官汙吏、不法商人的黑心錢昧心錢,還有那些沒考好而迫不得已才上民辦大學的普通家庭的血汗錢。

此外,隨著擴招的實行和民辦教育的發展,大學學習的收費情況也將急劇上升。也許一個學生一年的學習費用和生活費用是一個普通城市家庭剛剛能承受的,但是對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來講就往往難以承受了。

以前,一個農民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學,村子裏的人都來慶賀,而那時候的學費是基本上可以承受得起的。但是現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最近我看電視就發現,每到大學開學的時節,上到中央電視台,下至地方電視台甚至一些小報小刊,都紛紛播出登出一些典型農民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學卻上不起大學的悲慘境遇,同時呼籲社會捐贈。但是捐贈隻是一個途徑,能夠得到這樣幫助的學生畢竟隻是極少的一部分,而更多更多的是我們無法知道的那些學生,他們很可能考上了大學但是卻不得不去選擇輟學。

但是另一個方麵卻是,一部分根本沒有資格上大學的人,卻趁著擴招的機會通過花錢的機會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大學的校門。

高校擴招的還有一個結果就是,這很可能讓大學校園變得像一個菜市場似的人滿為患,而且很可能會出現師資的不足等教育資源的匱乏情況,還有就是後勤方麵嚴重跟不上的情況。一邊是巨大的經濟利益,而另一邊卻是嚴重的投入不足,這樣的情況必然會發生。

此刻,我心裏不禁就很是擔憂起來:大學生,這樣一個原本被社會視為高級人才的名詞,不知道在擴招的幾年後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

此外,我也再一次對自己這次的北京之行的意義感到懷疑起來:未來的名校還是現在我心中名校的概念嗎?

一路上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竟然將自己置身於身邊的憧憧人群之外了,周圍的熱鬧似乎早已經與我無關,我完全變成了一個獨行者。

不過我的潛意識在指引著我去到體育場的方向,因為即使我在思考的過程中也一樣可以聽到遠處高音喇叭傳來的聲音,那個聲音必定是今天慶典會場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