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也很困惑,總是經常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對一個領導來說,他最看重的是下屬的能力還是下屬的忠誠?對一個下屬來說,忠誠意味著對事負責還是對人負責?對一個單位來說,會幹事的與會來事的,誰又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呢?
這說到底就是我們常見的那個問題:在我們的職場中究竟是能力第一,還是忠誠第一呢?
說實話,多年前,當我聽到“忠誠比能力更重要”這句話的時候是十分反感的,因為我認為這一愚昧的認識謀殺了眾多英才;一年前我聽到這話的時候也依然是不屑一顧,因為覺得隻要有能力到哪裏都發光;可是如今,我不得不承認,對於領導而言,這句話在相當大程度上是被認同的。
其實,忠誠和能力不是對立的,沒有一定的能力就上不了那個台麵,就進入不了領導視野,連忠誠的資格、忠誠的機會都沒有。如果說能力是一把梯子,忠誠則是這把梯子倚靠的方向和位置。
我認為,所謂的忠誠並不僅僅是忠誠於領導私人,而是忠誠於自己的事業,隻是這些都是抽象的,但是領導卻是具象的。所以,下屬的忠誠,常常表現為對領導的忠誠。
站在下屬的角度,往往炫耀自己的能力;而站在領導的角度,常常在意下屬的忠誠。在日常工作中,領導把下屬的忠誠擺在第一位,但在危急關頭,領導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啟用能人。
在一個組織中,領導是決策者、指揮者,下屬是執行者、服從者,他們的共同追求是——把事幹成。但是,領導在幹成事的過程中,展現的是自己的控製力;下屬在幹成事的過程中,凸顯的是個人價值。領導常常不了解實際,不知道“是什麼”;下屬常常不明白決策的意圖,不知道“為什麼”。領導不明下情,可以調查;但是,下屬不知內幕,卻不可以窺探。這種情況下,領導需要的是忠誠,下屬需要的是信任。
領導和下屬的關係就如同同心圓。在任何單位,都存在一個無形的同心圓,圓心是領導,圓心周圍是忠誠於組織、忠誠於領導、忠誠於職業的人。離領導越近的,是忠誠度越高的人,而不一定是職位越高的人。很多高層管理者天天和一把手打交道,卻未必得到一把手的信任。很顯然,越靠近圓心的人,越可能獲得穩定的職業回報。
還有一種說法似乎更準確:領導活動是一個“場”,這個場的磁力線方向是唯一的,都指向“北”,他決定了下屬不能逆向而動;同時這個場還是運動的,下屬與領導必須保持同步,慢一拍會出局,快一步也會出局。
有人還講:“七分忠誠,三分能力”,“忠誠是第一競爭力”。《三國》裏的趙雲,他謙虛謹慎、處事低調、懂得感恩、忠誠度高且能力超強,他被現代人認為是職場的典範。
在現實職場中趙雲是難得一遇的,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領導多半會選擇去團結低能力、高忠誠度的下屬。
能力欠缺,可以通過鍛煉得到提升,但忠誠更多的是一種態度。
還有人講,忠誠應該體現在四個方麵:一是思想上與領導保持一致性,你可以沒有思想,但是不能沒有領導的思想;二是行動上保持一致性,能第一時間且毫不遲疑地執行領導意圖,接受任務不問緣由,執行任務不講價錢;三是具有排他性,對下屬來說領導是唯一也是全部,不能左右搖擺、朝秦暮楚;四是要經得起考驗,領導總會自覺不自覺地試探下屬的忠誠度。
因此,百煉才能成鋼。所以對職場中的人來說,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麵臨忠誠度的考驗,而與此同時,困擾我們的另一個問題接踵而至:忠誠意味著對事負責,還是對人負責?
其實大多數領導有時候是輕公德、重私德的,這是職場中的一種無奈,但也是一種客觀現實。領導對下屬處事風格的偏好,其實是建立在領導者無所不能的人性假設基礎上的,“聽我的沒錯”,經驗型的領導必然喜歡下屬勤於請示、事事彙報;善於授權的領導則更多注重下屬的事功,而不會對過程強加幹預。
於是領導的這種偏好就決定了下屬的行為選擇隻能是:會來事,最好還得會幹事。
康德茂是屬於會幹事那種類型的人,其實他也會來事。隻不過他太會來事了,甚至到了不分對象地去來事。這說到底就是忠誠度不夠的問題。所以他才有了如今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