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由於官本位的緣故,在任官員掌握了社會上最多的資源,而中國傳統的家族觀念,依然強固。無論官員本身是否參與,一定級別的官員子弟,無論做什麼,隻要在這個官員的影響力之內,都不言而喻地會得到人們的照顧。如果這些官宦子弟經商,隻要打出父輩的招牌,往往就會一路順風,獲得平民子弟望塵莫及的便利。在改革初期,很多高幹子弟往往喜歡利用父輩的餘蔭去下海經商,獲取經濟利益。這些人有的是官商,有的是私商,但無論官商私商,他們經商的軌跡,往往有權力的陰影。即使少數人真的如他們所說,上升或者致富,是由於自己的才幹,由於大環境如是,依然難以令人口服心服。

正如常識告訴我們的那樣,富二代和官二代不見得都是壞人,貧二代也不見得都是好人。但是,這樣兩種明顯的不公平,加上日益惡化的官民矛盾,必然使得官二代成為眾矢之的。事實上,一些官二代瘋狂搶奪資源,這也包括人事資源,他們的這種行為已經成為令人不敢恭維的官場風習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為社會上仇官的情緒添加了燃料。跟平民相比,官員的後代,原本就有競爭的優勢,如果連競爭本身都被取消,變成C裸的有權者通吃,那麼,由此造成的社會危機,是不言而喻的。”

我說:“姐,你說得很有道理。”

她繼續地道:“這樣的現象這其實說到底還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雖然說一個現代的國家應該改變官本位的狀況,逐漸把官本位變為民本位。但是,在沒有改變之前,政府絕對不應該強化這種來自帝製時代的傳統。即使僅僅出於保證從平民中汲取人才的需要,出於社會穩定的需要,也必須下大力氣保障社會上升渠道的暢通。不至於讓平民的精英因沒有上升渠道而永沉下僚,因而心生怨恨。而保障平民精英上升渠道的唯一辦法,就是以國家之力,確立一個官員選拔的製度,並嚴格執行。同時,用製度保障一定比例的平民子弟的晉升。

當下,存在一種相當危險的思想傾向,即在官員選拔中,引入所謂世襲的政治可靠的因素,人為地在官員選拔中,劃分出莫須有的自己人界限。這種傾向,如果不是某些勢力刻意為官二代進入仕途並快速上升造勢的話,那麼就是政治上的超級糊塗。這樣做,事實上在官二代和平民之間,劃出了一道深深的鴻溝,除了激化官二代和民眾的矛盾,讓仇官情緒更加高漲,沒有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