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不要乞求太多。我們來到這世上時,本來就是赤條條的,一無所有,生命終結,撒手人寰,又什麼也帶不走。乞求太多,隻會增加人生的負重,減少快樂的享受。

托爾斯泰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這個死者,正像《伊索寓言》裏一個故事所說:“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人的欲望追求是根本沒有止境的,因此,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要爭取很多。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五光十色,異彩紛呈,誘惑人的東西實在非常多,真要做到不浮不躁心靜如水不容易。民間流傳著一首《十不足詩》:

終日奔忙為了饑,

才得飽食又思衣,

冬穿綾羅夏穿衫,

堂前缺少美貌妻,

娶下三妻並四妾,

又怕無官受人欺,

四品三品嫌官小,

又想麵南做皇帝,

一朝登了金鑾殿,

卻慕神仙下象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

又問哪有上天梯,

若非此人大限到,

上到九天還嫌低。

這首詩把人的貪心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有的人總是乞求自己的所得比別人多一些,但是人比人,氣死人,涉及名譽、地位、錢財……人與人之間實在沒有多大的可比性。這倒不是說自己一定比別人差多少,而是機會這東西總是偏心眼。有的人官運亨通、財源滾滾、美人簇擁、寶馬香車,諸多好事得來全不費工夫,輪到自己就不同了,千辛萬苦,百般努力,可“好事”總和你“捉迷藏”,可望而不可即。每當此時怎麼辦?怨天尤人,沒用;抱怨命運不公,也無濟於事,於事無補;撒潑罵街,也隻能是丟人現眼。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財物,無論是房子、車子……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沒有一樣是屬於你自己的。那些東西不過是暫時寄托於你,有的讓你暫時使用,有的讓你暫時保管而已,到了最後,物歸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這些財富統統視為身外之物。

一位乞丐在公園的躺椅上打盹,窮困的生活使他顯得無精打采,他想:如果我現在能夠得到1萬元,我就什麼也不想了,好好過日子,可是,哎……

正在這時候,此地有個富翁家的狗在散步時跑丟了,於是富翁在電視台發了一則啟示:有狗丟失,歸還者,付酬金1萬元。送狗者絡繹不絕,但都不是富翁家的。富翁太太說,肯定是真正撿到狗的人嫌給的錢太少。於是富翁把酬金改為2萬元。

乞丐看到了富翁的尋狗啟示,他隻是搖搖頭走開了,一邊嘟囔:富人家的狗都比我這個乞丐值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