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過於隨意的稱呼。有些過於隨意的稱呼不適合在正式場合中使用,比如“兄弟”、“哥們兒”、“姐們兒”等。這些稱呼三五好友私下使用可以增進感情,放在正式場合中就有些上不得台麵。

(4)帶有歧視、侮辱性的稱呼。要尊重一個人,首先必須尊重他的姓名。每一個人都極為看重自己的姓名,絕不容許他人對此進行任何形式的輕賤。因此,不論在任何場合中,那些帶有歧視性、侮辱性的稱呼都是絕對不可以使用的,比如,“肥肥”、“恐龍”、“矮冬瓜”、“黑鬼”、“晾衣竿”等。另外,不要隨便拿別人的姓名開玩笑。

(5)過時的稱呼。有的稱呼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一旦時過境遷,若再采用,難免會鬧出一些笑話。比如,要是現在還有人逢人便叫“同誌”,那就難免會被人當做老古董了。

4、最常見的禮數--握手

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所采用的見麵禮節往往千差萬別、互不相同。其中為人們所熟知的有:點頭禮、舉手禮、致意禮、脫帽禮、擁抱禮、親吻禮、鞠躬禮、合十禮、吻手禮、吻足禮、碰鼻禮、拱手禮、叩頭禮、跪拜禮、屈膝禮等。但是,時至今日,隨著生活節奏逐漸地加快,各種禮儀中的繁文縟節已經逐漸被曆史潮流所淘汰,現在最廣泛被人們接受的、最常用的禮節就是握手。就算你是剛剛進入職場涉世不深的“菜鳥”,你在學校或是日常生活中跟人握過很多次手,但是你清楚握手的禮儀嗎?握手可不是兩個人伸手隨隨便便握一下那麼簡單,這裏邊的講究可多著呢,而且稍不注意就會把對方給得罪了。

2007年1月20日晚7點30分,央視經濟頻道現場直播的2006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活動的頒獎典禮就因為握手鬧得非常尷尬。

頒獎典禮開始了。當作為頒獎嘉賓的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謝伏瞻把獎杯發給某電器集團董事長後,謝局長主動與他握手表示祝賀。這讓剛把獎杯握在右手的董事長有些措手不及,情急中便側過身子以左手與謝局長握起手來。被授予“年度創新獎”的北京某谘詢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則有些著急,沒等頒獎的領導伸手,他就主動地翻過右腕,跟對方握起手來,但在握手的同時,他的眼睛卻是看著觀眾,對給他頒獎的領導看都沒看,弄得那位領導一臉的尷尬。

例子中的兩人顯然不懂得握手的禮節,因此在領獎典禮上亂握一氣,最後弄得對方非常尷尬。

要想弄明如何握手才是符合禮儀的,首先要了解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握手,在什麼情況下又不應當握手。

(1)應當握手的場合

何時宜行握手禮?這通常取決於交往雙方的關係、現場的氣氛,以及當事人個人的心情等諸多因素,所以不宜一概而論。一個人若要在人際交往中顯得彬彬有禮,那麼就應時候握手,否則即為失禮。

在下列場合一般應與別人握手。

(1)和他人第一次見麵,對對方表示尊重;

(2)被介紹給不認識的人,對對方表示禮貌和榮幸時;

(3)拜訪他人後,在辭行時向主人說“再見”;

(4)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和認識的人道別,對對方表示關心;

(5)在社交場合,偶然遇上親朋故舊或上司,向對方表示問候;

(6)在以本人作為東道主的社交場合,迎接或送別來賓,對對方表示歡迎或歡送;

(7)向對方表示感謝、恭喜、祝賀;

(8)向他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

(9)向他人表達安慰、鼓勵、同情;

(10)向他人贈送禮品或頒發獎品;

在他人向自己贈送禮品或頒發獎品時,向對方表示感謝。

遇到較長時間未曾謀麵的熟人,向對方表示重逢的欣喜。

(2)不適宜握手的場合

在下述的一些場合不宜同交往對象行握手禮,但可采用對方理解的方式向其致意。

(1)對方手部負傷;

(2)對方手裏拿著東西;

(3)對方手中正忙於他事,如打電話、用餐、喝飲料、主持會議或與他人交談;

(4)對方與自己距離較遠。

(3)握手的順序

在正式的場合,行握手禮最重要的是禮儀,應當由誰首先伸出手來“發起”握手,即握手的先後次序問題。倘若對此一無所知,在與他人握手時輕率地搶先伸出手去,就會給人一種輕浮而不懂規矩的感覺,會讓雙方都非常尷尬。

(1)根據禮儀規範,握手時雙方伸手的先後次序應當遵守“尊者決定”的原則。即當兩人握手時,首先應確定握手雙方彼此身份的尊卑,然後由此決定伸手的先後。通常應由位尊者首先伸出手來,即尊者先行;位卑者隻能在此後予以回應,絕不可貿然搶先伸手,否則就是違反禮儀的舉動。

握手之所以要遵守“尊者決定”的原則,既是為了恰到好處地體現對位尊者的尊重,也是為了維護在握手之後的寒暄應酬中位尊者的自尊。因為握手往往意味著進一步的交往的開始,如果位尊者不想與位卑者深交,便大可不必伸手與之相握。換言之,如果位尊者主動地伸手與位卑者相握,則表明前者對後者印象不壞,而且有意與之深交。這一點對於職場新人是最為重要的,因為這不僅僅是一種禮節,更是一種領導賞識你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