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改變作風,轉運先要轉觀念(1)(1 / 3)

優秀的員工都是相似的,平庸或不合格的員工各有不同。然而,總有一些員工是不優秀的,因為他們具有拖延、推諉、敷衍、浮躁、散漫、懶惰等不良作風。要改變作風、轉變命運,首先要轉變觀念。正如成功學大師阿蘭德·吉爾伯特所說:“一個人在一天之中的成就,取決於他對待工作的態度。”優秀的員工就是能夠在工作中找到點兒“羅曼蒂克”的人。

1.不再拖延:付諸行動,立刻去做

千萬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留到明天。多少人因為拖延失去了機會,失去了財富。我們絕不能重複別人的悲劇!要在個性中清除拖延的病毒,要在詞典中刪去拖延的條目,要在生活中消除拖延的空間,要在行動中宣告拖延的死亡,要在工作中讓自己變成拖延的絕緣體。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

情景一:周一早會上,老總把新的工作方案公布下來,交代秘書整理好會議記錄,第二天交給他。秘書想:明天交給老總就行,來得及。於是她把這件事一直拖到下班。晚上回家後,看到吸引人的電視節目,她又對自己說:“一會兒再工作吧,先放鬆一下!”

看完電視已經是深夜了,秘書已經沒有心情和精力去完成任務了。

第二天早上,當她兩手空空地站在上司麵前時,領導對她的表現很失望。

情景二:老總讓策劃人把策劃方案在下午五點前做出來,策劃人認為還有好幾個小時呢,沒問題,手上還有別的工作,就先忙別的去了,遲遲不動筆。最後時間快到了,他一看來不及了,就草草地製作了一個策劃方案交給了領導。領導看完,沉著臉說:“你用心做了嗎?拿回去重新寫。”事情不到最後一刻絕不動手去做,結果可想而知。

拖延工作的人習慣於做事總往後拖延一步,總願意在行動之前讓自己享受一下最後的安逸。隻是在休息之後又想繼續享受,這樣直到期限已滿,行動也還未開始。事實就是,這種典型的“職場拖延症”直接導致行動的失敗,無數次晉職加薪的機會就在拖延中付之東流。

“想到就去做”好像是一句廣告詞。說起來,人人皆知,可又有幾個人能真正“想到就去做”呢?

因為經常被邀請去一些高校講座的緣故,我認識了不少後來成為職場新人的大學畢業生。在福州某政府機關當普通職員的小芹就是其中之一。看不出小芹有任何不正常的地方,可是聽到她說出的第一句話就讓人瞠目結舌:“我們單位已經沒有人能夠忍受我了。”

“不是我不想提前把事情做完,也不是我沒有能力去完成。平時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到了不得不完成的時候,拖了幾天的事情,一兩個小時就做完了。但在交差後,又發覺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再給我一些時間,一定能做好,可真給了時間,又總是拖!”小芹認為自己的工作狀態很糟糕。

因為拖拉,小芹這個剛進入機關單位的新人在領導和同事的心中有了這樣一個定位:靠不住。同事有任務不會叫她一起完成,領導有項目也不會考慮到她。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雖然小芹一早就認識到自己的拖拉誤事,可是壞毛病卻始終改不了。

拖拉者在做事前總會勸說自己:“事情不是很重要,沒關係,放在明天做會更好。”到了第二天,也未能找到行動的動力。拖拉者另一條欺騙自己的謊言是:在逼近最終期限時,工作效率更高。

他們認為,在時間壓力下,創作激情會被激發出來,靈感自然光臨。其實,這是他們一相情願的想法,最後一分鍾完成的工作,質量通常都不高。

要完成一個任務,總想著明天還有時間,先放放;要做一個企劃,現在心情不太舒暢,再等等;要去拜訪某位客戶,今天工作比較繁雜,過幾天……是誰創造了最後期限?最後期限的意義就在於“在最後期限之前,可以無限製地拖延”。你的腦袋裏,有沒有冒出過類似的念頭?

最讓人惱火的是拖延工作的人。上司每次在交代工作任務的時候,都答應得非常痛快:“好,沒問題!”真到該拿出結果的時候,就開始找些匪夷所思的理由開脫,搞到最後耽誤整個項目的進程,隻能靠上司臨時加班完成工作任務。

作為員工,在落實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時刻告誡自己:不再拖延!事實上,拖延對員工來說是一種折磨,而且相當累人,隨著規定期限越來越接近,工作壓力也隨之會越來越大,這隻會令人感到更加疲憊。

因此,隻要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就必須馬上付諸行動,絕不可優柔寡斷。不能做決定的人,雖然不會有犯錯的機會,但同時也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我在幾年前讀過一則管理寓言:

在一位老農的農田當中,多年以來橫亙著一塊大石頭。這塊石頭碰斷了老農的好幾把犁頭,還弄壞了他的耕種機械。老農對此無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種田時揮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頭被弄壞之後,想起巨石帶給他的無盡麻煩,老農終於下決心要了結這塊巨石。於是,他找來撬棍伸進巨石底下。他驚訝地發現,石頭埋在地裏並沒有想象的那麼深、那麼厚,稍使勁就可以把石頭撬起來,再用大錘打碎並從地裏清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