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決定再去爭取省煙草公司的支持,之前,他已經磨過很多次嘴皮子,賠笑臉,吃閉門羹,然後重新再來。這一天,他早早就來了,然後彙報、遇冷、僵持,到午飯時間了,還是沒有絲毫進展。但褚時健已經下定決心:今天一定要得到一個結果。他把煙草公司的領導堵在那裏,一副不表態就不走的架勢,這位領導終於開口了:“好吧,先搞一點兒。”
他終於獲得了在煙田建設“第一車間”的許可。
“按規矩來”:放開手腳,揮戈大幹
先搞一點兒,褚時健就大幹起來。
此時已是1986年的種煙時節,時不我待,必須馬不停蹄地行動起來。玉溪卷煙廠廠長、玉溪煙草公司經理、專賣局局長三頂“帽子”在身的褚時健立馬部署,大範圍推廣優質煙葉種植,建立了玉溪市、通海縣、江川縣三個優質主料煙葉基地,示範田就有一萬多畝,同時與全地區各縣37個鄉鎮8930名煙農簽訂了合同,按規定種植5萬畝。為了指導這些煙農種煙,玉溪卷煙廠組建了一支200人的技術指導小組,直接開往田間地頭,前後一共有35萬人次接受了他們的培訓。
“按規矩來”,這時候成了褚時健的口頭禪。他要求技術員必須指導所有參加優質煙葉栽培的煙農,從量地、整地、栽種的行間距、棵間足巨,到施肥總量、肥料結構,都必須按規矩來。中國本來人均占有土地就少,在包產到戶後,土地的分布更加零碎了。為了降低興修水利的成本,最好形成連片種植。這樣,一個水利工程就能解決很大麵積的土地灌溉,並且,在種植和培育過程中能夠由技術人員統一指揮。這個問題幾乎沒碰到什麼阻礙就解決了,致富的渴望使這些農民非常願意配合。
為了讓這些習慣了密植的煙農嚴格按每畝不超過1100株的方法種植,褚時健要求他們拉著繩子、量著距離栽種。施肥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要按美國專家給出的方子來。褚時健非常強調肥料結構,並按規定的比例進行了配置。
實際上,解決化肥問題費了褚時健不少心思。煙草需要氮肥、磷肥、鉀肥,前兩樣國內不缺,但烤煙需要的鉀肥是硫酸鉀,國內缺少這種肥料,他隻好利用有限的串換外彙來解決。然後,從智利進口了大批鉀肥,再交由玉溪周邊的幾家化肥廠——玉溪化肥廠、開遠解放軍化肥廠和海口磷肥廠加工成烤煙專用肥。
這個時候,褚時健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圍繞著“第一車間”轉,當前製約產品質量提高的因素就是原料,所以,他全身心投入其中。從煙農們開始整地他就參與進來,他有時候隨意走進一塊正在耕作的土地,看煙農是否正確地使用了肥料,或者看他們是否嚴格遵守栽種距離的規定。到這些煙葉開始生長、慢慢進入收獲期的時候,田間的“巡查”又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他總是走進這些煙田,耐心地觀察葉片的生長和變化。到開始采摘煙葉的八九月份,他幾乎一整天都在這些基地裏轉悠,或者到收購站點去視察。有時候吃過晚飯,他還叫上司機張啟學,開上那輛豐田車,去通海、江川的煙田裏看看,然後九、十點鍾又回到玉溪。
他必須把“第一車間”做成功,不能失敗,因此需要準確得到第一手的信息,有時候他找縣煙草公司的人詢問情況,發現他們的回答經常不準確,所以,他喜歡直接到煙田裏觀察。
給煙葉買保險
“第一車間”裏煙葉的長勢前所未有地好,但是還得讓這些性格急躁的煙農耐心等待,讓煙葉充分成熟。為了壓住農民們急切的勁頭兒,改變他們采摘的習慣,他甚至在一個地方下令關閉烤房十天,因為他發現這裏的煙葉是因為前期幹旱造成的假成熟。
在察看煙田的時候,有一次,他看到一個老太婆在煙田裏哭得很傷心,原來冰雹把她家即將成熟的煙葉全打爛了。他停下車來走迸煙田,讓老太婆別哭了,算一算她家的損失,由玉溪卷煙廠賠給她。他想,如果不是他們要求延長生長期,這些可憐的農民也許就能逃過一劫了。這一年,玉溪卷煙廠花了好多萬為冰雹造成的損害埋單。
為了永久性地消除農民心中的顧慮,褚時健邀請保險公司進入煙田,由玉溪卷煙廠出資為所有加入他們種植計劃中的煙田上了保險,並且承諾,如果冰災損失發生,保險公司每賠償一元,玉溪卷煙廠再賠一元。有一年,冰災麵積不小,玉溪卷煙廠付出了500多萬元的賠償。
從此,這些煙農自然是鐵了心地跟著褚時健了。
“第一車間”在大規模實施的第一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僅提高了煙葉的品質,改善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還增加了政府的稅收、企業的利潤。所有的參與者在追逐自身利益的過程中,也都推動著它向前發展。
褚時健真是利益平衡的大師。
1986年,玉溪卷煙廠為煙田“第一車間”投資281萬元,在90個村子裏建成了174項抽水或引水工程,改善了75878畝山地的水利條件。而煙葉的質量、上等煙葉比之前增加了13%,中上等煙的比例雖然略低於試驗時的比例,但也接近80%,總煙堿含量增加了一倍,糖堿比趨於合理,總體質量已經可以和歐美國家的優質煙葉相媲美了。煙農的收入首次達到平均每畝5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