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是一種人格障礙(1 / 2)

中國有句成語“顧影自憐”,是講古代的一位宮女來到水邊汲水時,看到自己水中形單影隻的倒影,不禁生出自憐之情。

無獨有偶,在古希臘神話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傳說。傳說有一位名叫那喀索斯(Narcissus)的少年,高大英俊,氣宇軒昂。有一天,他來到水邊嬉戲,無意中看到自己水中的倒影是那麼英俊瀟灑,那麼舉世無雙,不禁一見鍾情。後來,他整日坐在河邊,長久地醉心於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女神厄科向他求愛也被他一口回絕。天長日久,他形容憔悴,最後終於消失在自己的倒影中。

前麵的宮女是一種“自憐”情結,後麵的少年則是一種“自戀”情結。

自戀,實際上就是對自我的愛慕和希望得到別人愛慕的習慣。1968年,美國心理分析學會將自戀定義為:“一種心理上的將興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

過去一提起自戀,我們總把它作為一種貶義詞,總是從消極的角度看待,這是很不客觀的。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自戀的傾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梳妝打扮,留戀顧盼,不僅讓別人看著順眼,更重要的是樹立自己的自信和良好的自我感覺。

關注自己幾乎是人的天性,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賞式的自戀,是健康的自戀。一個人隻有發展了足夠的自戀,才能形成自尊、自愛和自信。對於一個人的情感發育和自信心的增長來講,自戀是十分重要的。

自戀和自戀型人格障礙是兩回事。如果說自戀是正常的人格特征的話,那麼自戀型人格障礙則是一種病態現象。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症狀主要有: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無理由地誇大自己的才幹和成就,“老子天下第一”;期待社會做出對自己來說過高的社會評價,要求他人對自己無條件順從;認為自己是最漂亮的人,期待世界上所有的靚女(俊男)都來追求自己;要求別人對自己卑躬屈膝,但自己對待別人可以高傲自大,頤指氣使等等。

也就是說,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以為自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其他所有的人和事都應該圍繞著他來運轉。

那麼,自戀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在他著名的論文《論自戀》中,對自戀的起源、本質、表現形式及其在個人的發展中的作用都做了深入的探討。弗洛伊德認為,自戀有兩種,一種是天生的,人人都有的“原始的自戀”,另一種是出生以後逐漸發展出來的“繼發性自戀”,也就是臨床上的“病理性自戀”。

弗洛伊德說,原始自戀是一種未區分的精神能量,它一開始投射在自我及養育自己的母親上。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他一開始並沒有將自己與自己的母親區分開來的意識,他是把母親和自己當做一體來愛的,所以這種愛被叫做“原始的自戀”,愛母親也就是愛自己。隨著孩子的長大,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和母親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母親是母親,自己是自己,“原始的自戀”也就轉化為進一步的對自己的愛,和一種對有別於自己的客體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