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況下,除了舉辦重大的慶典活動或著接見外國的重要使臣,大臣們是見不到皇上的,西太後依然自己獨攬朝政,在她的手中掌握著很多光緒末年的實施新政,光緒皇帝對這些新政甚至聽都沒有聽過。
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初三,西太後下令要成立督辦政務處,推行變法。聽到剛剛頒布的招數,一些朝廷的老臣開始對皇太後推行的這些政策大加稱讚。可笑的是,當年光緒皇帝推行戊戌變法時,這些老臣一致反對。如今西太後要推行變法,這些老臣卻舉雙手讚成。
有些老臣甚至說當年的戊戌變法與這次實行的新政完全不同,而且太後本就沒有法對變法,她反對的隻是亂了國法。
最後在一片議論聲中,新政開始實施了。
新政的第一步措施就是要興辦學堂,改科舉。在西太後的明諭之下,張百熙興建起了新式學堂,並在光緒二十八時將科舉製度廢除,以此來變革中國的新文化。
之後,有對軍事製度進行了改革,西太後認為舊式軍隊過於腐敗落後,因此,對兵製進行了改革,興辦起了武備學堂。然後又推行了法律製度的改革。因為同治、光緒年間,中國萌發了近代資本主義,以前的那些製度已經不再適用,於是西太後諭令製訂《大清商律》、《公司注冊章程》,又模仿西方法律,製訂了《大清律例》。最後是遊學西方,考查西方政治。一次次的慘痛教訓告訴西太後必須“以夷之長技”抵製夷人。於是,她派出五大臣,即端方、戴鴻慈、載澤、尚其亨、李盛鐸到英、美、法、德、丹麥、挪威、奧地利、俄、意等十幾個國家考察,希望他們帶回先進的經驗。此次的西太後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她雄心勃勃,希望能挽救垂死的大清朝。光緒三十一年,當五大臣各國考察回國後,他們紛紛向西太後講述了在外見聞,並主張中國也實行君主立憲製。這一年,拉開了君主立憲製的序幕。葉赫那拉氏是一位權欲極大的女人,她已掌握大清的政權四十多年,此次,若讓她主動放棄皇權,等於說是“抹她的脖子”。可是,曆史的洪流勢不可擋,西太後企圖一手遮天的日子似乎已經過去。南方各種學派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南洋一帶愛國華僑不斷反對獨裁主義者西太後。西太後感到岌岌可危!閩浙總督端方上奏朝廷:“憲法所以安國內、禦外侮、固邦基、保人民。”西太後似信非信,猶豫不決。山東布政使尚其亨又奏一折:“立憲政體,利君利民。”西太後惶恐不安。鎮國公載澤耐心地勸導她:“老佛爺,君主立憲乃世界之共同趨勢,我大清也應順應天意,這樣才能贏得民心。”西太後長歎了一口氣,問:“如何立憲呢?”載澤胸有成竹地說:“立憲必做三件事情:一日宣示宗旨;二日實行地方自治;三日允許集會、言論、出版自由。”西太後經過一番思考,最後,召見了光緒皇帝的親弟弟載灃以及北洋大臣袁世凱。“端方等人出洋考察,他們都認為大清國也應實行君主立憲製,哀家經過深思熟慮,認為此舉可行。從今日起,載灃會同袁愛卿與軍機處、政務處大臣議定立憲原則。”載灃懾於西太後的威嚴,一口答應了。袁世凱自從戊戌政變後,一路扶搖直上,今日是奉迎西太後的最佳時機,他豈能錯過!袁世凱說:“老佛爺英明之舉,臣佩服至極。臣一定不遺餘力地擬訂立憲章程。”西太後說:“中國帝王製度已綿延兩千年,如果突然間改變政體,恐怕人們難以接受。”袁世凱馬上意識到了她將要說出的話,他搶先一步說出:“臣認為二十年後再正式實行君主立憲製為好。”西太後沉吟著,過了一會兒,才吞吞吐吐地說:“十年以後實行吧!二十年,似乎時間太長了。端方等五大臣建議五年內實行君主立憲製,哀家覺得有些太倉促。”袁世凱馬上說:“就是嘛!欲速則不達,這等大事豈能求快。”西太後微笑了一下,心想:“袁世凱這個人,外表看起來樣子笨笨的,其實,他精明得很。哀家沒有看錯人!”光緒三十二年,經軍機處、政務處眾臣商議,君主立憲製的基本原則製定了出來一、因民智未開,十年後實行君主立憲製;二、廢現行督撫製,改革官製;三、財權、軍權歸朝廷。接著,預備立憲詔書頒發,這個詔書依然是以天子的名義發出的,內容大致如下:
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內閣奉上諭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懿旨,我朝自開國以來,列聖相承,漠烈昭垂,無不因時損益,著為憲典。現在各國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勢,而我國政令積久相仍,日處阽險,憂患迫切,非廣求知識,更訂法製,上無以承祖宗締造之心,下無以慰臣庶治平之望,是以前派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政治。現載澤等回國陳奏,皆以國勢不振,實由於上下相睽,內外隔閡,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衛國,而各國之所以宮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法,取決公論,君民一體,呼吸相通,博采眾長,明定權限,以及籌備財用,經畫政務,無不公之於黎庶。
但目前規製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塗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蔭昭大信。故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製入手……使紳民明悉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俟數年後規模初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視進步之遲速,定期限之遠近……當群臣齊呼“皇上聖明!皇太後聖明!”之時,西太後心想:“曆史的車輪不可阻擋啊!不過,‘數年後查看情形’,這句話有很大的餘地。數年後,若情形不錯,當然可以實行君主立憲製;若情形不好,則仍實行舊製。”
光緒三十四年春,被關在瀛台涵元殿的光緒皇帝病情迅速加重。十年前,因為戊戌變法的失敗,這位大清天子自此失去了自由,在加上身處瀛台與外界完全隔離,讓他多夢厭食、腎虛遺精,特別是光緒二十六年,自己心愛的珍妃被害死之後,他的心也隨之死去,病情不斷加重。西太後對皇上的病情也頗為不關心,因為年紀大了,她也擔心自己會活不過皇上。但是因為光緒畢竟是大清的皇帝,因此表麵上,西太後對皇上頗為關心,不斷為他找太醫診治。但是就是因為沒有固定的太醫,今天一個太醫開了一個方子,明天另一個太醫開了另一個方子。皇上經常換藥喝,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日益嚴重。三十六七歲的天子到現在已經百病纏身。到了光緒三十四年春,西太後已經是七十三歲的老嫗了,她已經要走進死亡的深淵了。她看到皇上病情加重,慢吞吞地對李蓮英說:“皇上恐怕熬不過今年冬天了,你看他連說話都沒了力氣,才三十六七歲的人,看起來卻像個老頭子,看來要把天下的名醫都召進宮為他診治了。”“可是……”看李蓮英吞吞吐吐的,慈禧心中也明白,萬一自己故去了,皇上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李蓮英。於是她白了李蓮英一眼,說:“狗奴才,你是擔心皇上治你的罪吧?自從珍兒死後,皇上可恨透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