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後猛地站了起來,咬牙切齒地說:“豈有此理!這等敗類,不可輕饒。”
東太後也很生氣,她開口道:“皇上親政不久便出了這等事情,必須對此嚴懲,否則,何以體現皇上的天威?”
“姐姐,依我看,這個李光昭非殺不可,朝廷上下像這等小人仍有不少。我也聽老七說起過此類事情,那些奴才趁修園子之機大撈油水,當時捐的幾個銀子,現在又全撈回去了。李光昭的木材案既然已經暴露了,就必須著刑部查辦此事,一經查實,嚴懲不貸!”
東太後點了點頭,同治皇帝心裏有數了。他要拿出點威風來,給貪官汙吏一些顏色看看,殺一儆百,以正朝綱。
就這樣,奸商李光昭被砍了頭。可是,殺一並沒有儆百,參加修建圓明園的各大臣仍暗地裏大撈油水。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謖目睹了一切,他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上奏朝廷,希望皇侄同治皇帝能聽勸告,立刻停工,否則,將危害朝廷、煩擾百姓、有損聖名。
恭親王在大殿之上,仗著自己是皇叔便大膽直諫,同治皇帝拂袖而去。
第二天,同治皇帝頒發了一道諭旨,革除了恭親王世襲罔替的王爵,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撤去軍機一切差使,交宗人府嚴議。
聖旨剛剛宣完,醇親王奕譞便為哥哥求情。悖親王奕誴一向不關心朝政,如今他也沉不住氣了,大殿之上直陳其看法。
同治皇帝見兩位皇叔都為恭親王求情,他不得不改變主意。
回到養心殿,同治皇帝親筆禦書:
傳諭在廷諸王大臣等,朕自去歲正月二十六日親政以來,每逢召對恭親王時,語言之間,諸多失禮。著加恩改為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並其子載激革去貝勒郡王銜,以示懲儆。
諭旨一經頒發,仍引起了朝廷上下幾百人的震驚,消息很快傳到了兩宮太後耳裏。東太後急忙到了儲秀宮,她決定與西太後達成一致意見:不能任皇上再胡鬧下去。
這次,東太後的態度很強硬,她覺得同治帝為了討好西太後而重修圓明園,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已引起了眾人的不滿,尤其是因恭親王直諫聖上以致招來橫禍。如果再不製止年輕無知的皇上,恐怕會導致更大的騷亂。這對於親政不久的同治皇帝來說並不是個良好的開端。
當東太後有些激動時,西太後竟出乎意料的平靜。當然,同治皇帝罷免恭親王一事,她早已知道,對此,她也有些吃驚,覺得兒子真的有些任性。不過,她並沒有像東太後那樣反應強烈。她輕描淡寫地說:“既然眾臣有些議論,圓明園不修也罷,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再者,老六被皇上指責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老六這個人一向仗著他是道光爺禦封的親王,難免有些飛揚跋扈,皇上給他點顏色看看,沒什麼值得驚奇的。”
東太後對這話很是反感,她反駁道:“這次老六向皇上勸諫的也不止修園子一件事情。妹妹,該咱們出麵說說皇上了。”
西太後對同治皇帝常出宮閑逛也有風聞,今天經東太後一提,她隻好說:“好吧,讓個奴才把皇上請來吧。”
西太後的話剛落音,隻見同治皇帝的禦前太監李明玉神情慌張地闖了進來。
西太後忙說:“李明玉,不用多禮,有什麼話兒,快說吧。”
“嗻。”
李明玉張開嘴巴,說話就像開“機關槍”:“母後皇太後、聖母皇太後,皇上剛才又頒諭革了十位王大臣的職。”
東太後臉色一變,她雙手捂著胸口,表現出十分難過的樣子。
西太後猛地站了起來,追問:“哪十個王大臣?”
“他們是恭王爺、停王爺、醇王爺,六額駙、奕助王爺、文祥大人、寶鋆大人、沈桂芬大人和李鴻藻師傅等。”“為什麼?”“皇上說他們是什麼‘朋比謀為不軌’。”兩宮太後一聽,哪裏還能坐視不問?她們急匆匆地商量幾句,便來到了上書房弘德殿,因為剛才李明玉告訴她們李師傅與恭親王正在弘德殿等候兩宮太後禦臨。東太後麵帶愧色,對李師傅說:“師傅多年辛苦教導皇上,不承想皇上今日如此失禮,降罪於師傅。”李鴻藻老淚縱橫,一時無語。恭親王奕“撲通”一聲跪了下來,伏地痛哭。西太後皺了皺眉頭,說:“老六,皇上年輕氣盛,等過兩天,我們姐妹勸勸他,我們會為你說句公道話的。”
同治十三年八月一日,兩宮太後懿旨:賞還恭親王及其子載激爵秩。
第二天,同治皇帝迫於兩宮太後的壓力,為他的六皇叔恢複了名譽。
第三天,十幾名朝臣聯名上奏朝廷:立刻停止修建圓明園。
後宮裏養尊處優的西太後震驚了,原來有這麼多的人反對修園子。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世道艱難,小人從中獲利,有損聖上英名。
西太後一夜沒有合眼,她反複思索,權衡利弊,最後,她不得不規勸同治皇帝放棄重修圓明園。
圓明園工程“夭折”了,同治皇帝頗有些沮喪,他又開始了枯燥乏味的宮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