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曾布的煩惱(2 / 2)

六天後,文勳順利完成了任務。

滄州知州李肅之字公儀,河南濮陽人。按照宋朝的官製,知州的任期最長三年,而1067年,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卸任前趕上了那場罕見的災難,地震後的第二天,邊有沉悶的聲音從大地的胸中傳出,大地搖晃著,嘩啦啦房屋倒塌的聲音,人們奔走呼救的聲音摻雜在一起。還沒來得及想明白是怎麼回事,大雨如注,老百姓的房子倒了,官舍衙門也倒了。河水裹著泥漿四處泛流。剛剛平息的大地忽然又搖晃起來,原來是餘震發生了。

李肅之,這位68歲的老知州僥幸自己還活著。眼下,他得趕緊想辦法處理眼前這亂七八糟的局麵。他把自己的人馬清點了一下,迅速把他們分成幾路,讓他們去安撫災民。

當務之急,是住的和吃的。災民們沒有地方住,趕快就地取材,給他們搭建茅屋。沒有糧食吃,打開公家的糧倉,賑濟災民。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穩定。他下令嚴儆盜竊,如若發現,以軍法從事。

李肅之苦苦等待了半個多月,整天在泥淖中呼來奔去。很快,朝廷的賑災物資和錢糧便運抵了滄州,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然了,社會安定了。

滄州,這個與遼國毗鄰的軍事重地,避免了地震之後有可能發生的內憂外患。

李肅之一下子覺得自己更加蒼老了。但他不能歇口氣。縣城原來是土城,城門狹窄簡陋。地震中,土城毀了,必須重建。不然,遼國的大軍一旦打過來,就會如履平地。李肅之邊著手救災,邊著手重建。

滄州的百姓們都投入了重建家園的浩大工程。大家齊心協力,把舊的城門進行了擴建,城內鋪設了南北若幹裏的甬道,原來泥濘不堪的道路變成了通途。修建後的河間城,周十五裏,高三丈三尺,廣一丈五尺,還建起了4600間用於作戰的樓屋。

從抗震救災到重建家園,李肅之和官兵百姓們一起奮戰,隻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滄州,這座高陽關的重要城池,從災難的廢墟上,挺立出了一座“高廣堅壯”的新城,當然這都是後話!

趙頊圓滿的完成了滄州賑災的任務,滿心以為自己通過了英宗的考驗,可是在隨後的的一個月,意想不到的事情卻發生了。

成都府附近的茂州(今汶川一帶)、漢州(今綿陽一帶),河北東路瀛洲接連發生地震,瀛洲知州李壽朋等人急奏上報,請求朝廷支援。

趙頊再次被英宗委以重任,就像一個救火隊員一樣,擔負起了賑災的重任。說起來趙頊需要做的其實就是向戶部要錢要糧,然後找到合適的人來押送到指定災區,並配合當地知州撫恤災情災民,著手重建等工作。

說到底最難的還是管戶部要錢,曾布被人稱為鐵公雞,倒並不是他真的吝嗇,事實上他平日裏出手相當闊綽,家中更養著嬌妻美妾二十五房,之所以會被人叫做鐵公雞,完全是因為當上了戶部尚書,人人都管他要錢,而他則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在是被人要錢要怕了!

曾布當然識得好歹,別人管他要錢,就算你有皇帝的意旨,他也會磨蹭上一陣,再找些借口搪塞,等到別人實在是等不及了,他再提出各種條件與人討價還價,所以實際上能拿到實際賬目五成的現錢,一般人就得燒高香了,皇帝不是不知道曾布這做法不厚道,但是誰叫國庫空虛呢,所以對於曾布的做法他基本上也采取了默認的態度,畢竟皇帝也知道他這個戶部尚書做的不輕鬆,何況此時的英宗身體羸弱,早就沒有足夠的精力過問這些事。

趙頊是個特例,滄州、漢州、茂州等地的賑災款無一例外的全部到賬,這三個地方的災情也順利得到控製,曾布之所以這麼爽快,是因為他看出來,這是命不久矣的英宗在為兒子的上位鋪平道路,讓他接觸政事,並在賑災中建立一定的政治資本和聲望。

趙頊幹的樂此不疲,但自從接到瀛洲李壽朋的奏報以後,他發現,各地請求賑濟款的奏章便如同雨後春筍般接二連三的冒了出來,曾布稍稍預算一下,發現要是全部按照趙頊的辦法來操作,大宋的國庫一個月之內就要被他給搬空。

此時趙頊正黑著臉坐在戶部直房中,曾布那張滿是皺紋的笑臉,看起來也沒有以前那麼和藹。

“曾大人,照你這麼說,瀛洲、還有至州、歸州等各地的百姓,我們就任由其自身自滅,不管啦?”趙頊非常生氣,因為就在方才曾布第一次拒絕了他。

曾布有苦難言額頭冷汗直冒,心道我已經盡力按照你的吩咐去做,現在你卻給我戴這麼大一個高帽子,幹好了是您太子殿下的功勞,幹不好是我曾布的罪過,這架勢分明是要拿我開刀,這戶部尚書真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便道:“太子殿下,百姓乃是社稷之本,當然要救,臣下的意思是,能不能先緩上一緩!”

趙頊心急如焚的道:“等?現在可不是二三月裏,瀛洲等地早已天寒地凍,照這麼等下去,地震沒給震死,也得餓死凍死!你口口聲聲百姓為重,社稷之本,可知道晚一天就有許多無辜生靈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