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3 / 3)

從陳洪一進來開始吵,門外的當值太監早知大事不妙,已有人去追回了剛離開的那個孟姓秉筆太監,這時孟姓秉筆太監在頭,幾個當值太監在後都奔進了值房。

孟姓秉筆太監:“這如何使得!這如何使得!黃公公快撒手!還不快拉開了!”

幾個當值太監慌忙奔了過去,使好大勁才拉開了黃錦。

黃錦被兩個當值太監拉著站在那裏喘氣。

陳洪兀自仰麵躺在椅子上喘氣。

孟姓秉筆太監親自過去了:“快,扶起陳公公!”

幾個人一起連椅子帶人扶了起來,陳洪已是麵色煞白,被孟姓秉筆太監扶著在那裏大口喘氣。

孟姓秉筆太監真是急了:“還不扶黃公公出去!”

“別拉我!”黃錦兀自在那鬥氣。

孟姓秉筆太監跺了下腳:“黃公公,不為自己想也得替主子和老祖宗想,你想氣死萬歲爺和老祖宗嗎?走吧!”

黃錦摔開了扶著他的當值太監,光著上身,一把抄起椅子上的衣衫衝著走了出去。

孟姓秉筆太監低聲問陳洪:“陳公公傷著沒有?我去喚太醫?”

陳洪喘息漸定,在那裏出了好久的神,突然冒出一句:“吩咐下去,今天的事有誰透露一個字立刻打死。”

孟姓秉筆太監:“知道了。”

京師九門每季早晨開門的時辰都不一樣,視天亮而定。冬令開得最晚,夏令開得最早。今日七月十六,寅時初天便亮了,城門也就開了。尤其東便門,是京師唯一的水路城門,由北京南下的各部官船都由此起航,因此這座城門比另八座旱路城門都要早開兩刻,以便陸續發船。

按規矩,隻要有宮裏的船要走,各部的官船都得靠後讓行。北鎮撫司直屬司禮監,幹的又是欽案的差使,曆來見官大三級。可今日北鎮撫司那條小客船這時卻毫不張揚地停在遠離碼頭的岸邊,在朦朧曙色中既沒有掛燈籠也沒有打旗號,而那兩個押高翰文和芸娘進京的錦衣衛這時也都換上了便服,雖站在船頭,旁人也不認識。

在離這條船約十丈的垂楊下卻有個人靜靜地站著,懷裏抱著一張琴囊,手裏提著一個包袱,隻有他在關注著這條即將南下的船隻。此人便是高翰文。

“來了。”站在船頭的一個錦衣衛望著城門低呼了一聲。

兩個錦衣衛疾步走過跳板,向岸上迎去。

兩隻小轎,八個人抬著,十六條腿飛快地奔向這條小船。

前麵的轎停了,後邊的轎也停了。一個錦衣衛連忙上去掀開了前邊轎子的轎簾,穿著便服的黃錦從裏麵出來了,向四周張望了一輪:“沒有找茬的吧?”

那個錦衣衛被他問得一愣:“沒有呀,誰敢找咱們的茬。”

黃錦這才知道自己問得有些孟浪了,他頭天下午跟陳洪打架的事外麵怎麼知道,自己是擔心陳洪派人來抓芸娘,便一早親自來送了,兩個錦衣衛當然不知道這層底裏。想到這裏,黃錦自己苦笑了一下:“沒有就好。這個人可是老祖宗打了招呼的,一定要送回杭州。上船吧,即刻走。”

另一個錦衣衛這才走到後邊的轎前掀開了簾子:“下轎吧,上船了。”

芸娘拎著那個布包袱從轎子裏出來了,走到黃錦麵前深深一福。

黃錦望了望兩個錦衣衛,兩個錦衣衛會意走了開去,同時向幾個轎夫揮了揮手,轎夫們也都走了開去。

黃錦從袍袖裏掏出兩個封套,望著芸娘:“一張是司禮監的文牒,拿著它哪個官府衙門也不敢找你的茬。一張是銀票,老祖宗給的,回到杭州找個僻靜的地方住下,不要再惹麻煩。”

芸娘真正沒有想到太監裏也有這般好人,而且是令天下人聽著都害怕的老祖宗和黃公公,那淚花直在眼眶裏轉:“老祖宗和黃公公為什麼對我這麼好……不值得……”

黃錦:“楊金水是老祖宗最親的兒子,也是我最鐵的把子,他作的孽就算我們替他償吧。不要想多了,朝廷的事,宮裏的事也沒有那麼多緣由。”

“哎!”一個錦衣衛突然發出了嗬止聲。

黃錦轉頭望去,芸娘也循聲望去,二人都是一怔。

高翰文提著個包袱被那個錦衣衛擋在五丈開外。

高翰文先是深望著芸娘,芸娘已經低下了頭,他又向黃錦望去:“我來送個別,請黃公公恩準。”

黃錦望著芸娘低聲問道:“見不見他?”

芸娘聲音更低:“黃公公要是願意,就讓他過來。”

黃錦朝那個錦衣衛揮了下手,那個錦衣衛讓開了,高翰文走了過來。

黃錦也不看他,自己踱著步走到了岸邊。

高翰文走到芸娘麵前約兩尺處站住了,先放下了那張琴囊,又放下了包袱,向她深深揖了下去。

芸娘別過了頭,原來就在眼眶裏的淚水嘩嘩地流了下來。

高翰文揖後雙手一直抱在胸前,頭也依然低著:“我本不配來送你,也不知說什麼是好。還是借用嵇康那句話吧……”說到這裏他喉頭已然哽咽了,費勁地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廣陵散》從此絕矣……”

說完拿起了地上的琴囊和那個包袱,咽進了那口淚水,沉默稍頃,平靜了聲調:“從此我也再不會彈琴了,包袱裏是我記的一些琴譜還有昨日買的幾件衣服,這些你要嫌棄都可以扔到河裏去。隻是有幾封書信,是我寫給海知縣、王知縣的,拜托你轉交他們,報個平安吧。”

芸娘背著他揩了淚,轉過頭去雙手接過了琴囊也接過了包袱:“書信我會轉交,琴和琴譜就算我幫你收著吧……”說到這裏兩眼深深地望著高翰文。

深通琴道的人都知道那句話:“目送歸鴻,手揮五弦”!高翰文心中的弦被芸娘這番話一揮,立時無聲地震顫起來,開始還懵在那裏,望著她期待的目光,終於完全明白了,竟下意識地深點了下頭。

芸娘立刻又捎起了自己那個包袱,徑直向客船走去。

兩個錦衣衛也立刻走向了黃錦單腿跪別,黃錦一揮手,二人也疾步向客船走去。

黃錦的目光。

高翰文的目光。

跳板收起了,船篙一撐,櫓槳搖了起來,那條客船慢慢離岸而去。

黃錦轉身鑽進轎內,兩隻小轎飛快地向東便門抬去。

這裏隻剩下了高翰文,還在望著那條漸漸搖向河中的客船。

突然碼頭那邊響起了巨響的銃炮聲!

高翰文注目望去,目光立刻呆癡了。

一條偌大的官船在碼頭上起航了,巨高的桅杆上赫然掛著幾麵大旗,船頭那根桅杆的一麵大旗上繡著“總鹽運使司”,船尾那根桅杆的一麵大旗上繡著“都察院”,正中桅杆的一麵大旗上隻繡著一個偌大的“鄢”字!

大船的後麵還跟著浩浩蕩蕩的船隊!

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嚴政潮,就像這條秋季京杭大運河平靜的水流,隻在水麵泛起一層微瀾,鄢懋卿這支巡鹽的船隊載著不倒的嚴黨,載著天下蒼生的苦難和無數人的失望又從京師順流南下了。

這邊的杭州運河碼頭上,一條船隊也在等著起碇。

都是雙桅船,前一根桅杆上掛著“浙江布政使司”的大燈籠,後一根桅杆上掛著“軍糧”的大燈籠!

每條船上都站著護送軍糧的兵士。

在緊靠碼頭的那條船上,海瑞把袍子的一角掖在腰帶上,袍袖也挽得高高的,正和船工一道,將遮蓋糧袋帆布上的一根粗麻繩穿過艙邊的鐵環緊緊一勒,打好了最後一個結。

王用汲從船的那頭走過來了:“也就這麼多糧了,發船吧。”

海瑞拍了拍手掌:“錐心。十年倭患,畢其功在此一役,眼下卻隻抄出這麼點贓財,十船糧也就夠前方將士吃不到十天。”

王用汲總能把苦地當作樂天,笑了一下:“那就讓前方慢慢打,我們慢慢查。前方多打一天,你我的欽差就多當一天,前方多打一年,你我在杭州就多待一年。一邊查贓款,一邊遊西湖,這可不是人人都能當到的美差。”

海瑞早已習慣了王用汲這般笑談人生的做派,特認真地問他:“你說新的旨意下來,會不會讓我們立刻查抄鄭泌昌、何茂才藏在另一些官員家裏的贓財?”

王用汲:“那才是一注大財,可都是嚴家和京裏大員在浙江的分子。要是有這樣的旨意,胡部堂這一仗也打贏了,朝野清流這一仗也就打贏了。”

海瑞神情沉鬱了下來:“那嚴黨就不會讓胡部堂打贏這一仗。也就一兩天見分曉的事,全看皇上聖明了。發船吧。”

王用汲大聲喊道:“發船!”

二人一前一後走上跳板,走到了碼頭上。

“發船!”

“發船!”

各條船上都傳來了號令聲。

今晚恰好是順風,每條船的帆篷都拉起了。接著是收跳板,撐竹篙,糧船離了岸,帆篷便飽吃著風,向下遊駛去。

碼頭上隻剩下了一小隊二十餘名執著火把的兵士,站在兩邊。海瑞和王用汲踏著石階向上走去。

驀然,他們望見碼頭頂上兩盞燈籠,燈籠中間站著身穿便服的趙貞吉和譚綸。

海瑞和王用汲的腳步同時停住了,對望了一眼。

碼頭頂上,趙貞吉從身邊的親兵手裏拿過燈籠:“將那盞燈籠給譚大人,你們還有下麵那些兵士都到四處去警戒。”

另一個親兵立刻將燈籠遞給了譚綸,接著向碼頭兩旁的兵士喝令道:“撤到四周,遠處警戒!”

碼頭兩旁執著火把、拄著長槍的兵士立刻聽令轉身跑離了碼頭,在碼頭的四周分散站了。

趙貞吉和譚綸各打著一盞燈籠,踏著石階向海瑞和王用汲走了下來。

四個人在碼頭石階的中部碰麵停住了,海瑞和王用汲揖了下去。

今日趙貞吉的神態與往日顯然不同,目光中透著重重深憂,嘴角邊卻掛著無奈的笑容:“不必多禮了,有要緊事跟二位商談。靠水邊去說吧。”一邊說一邊還伸出另一隻手讓了讓,接著打著那個燈籠率先向碼頭靠水麵處走去。

海瑞、王用汲同時望向譚綸。

譚綸知他們要問什麼,點了下頭:“下麵去談吧。”

三人共著一個燈籠,跟著走了下去。

趙貞吉:“坐,請坐。”招呼著自己先在水麵前的石階上坐下了。

“坐吧。”譚綸也坐下了。

海瑞和王用汲便在他們身後那級石階的兩側坐下了,望著二人的頭背,望著他們用手擱在膝上那兩盞燈籠發出的光。

兩盞燈籠照著黑沉沉的水麵映出不到一丈方圓的波光。

“朝廷的旨意下了,天黑前到的。”趙貞吉的背影。

王用汲望向海瑞,海瑞隻盯著趙貞吉。

趙貞吉:“鄭泌昌、何茂才斬立決,家財悉數抄沒。”

又是斷句,海瑞和王用汲默默地等他說下去。

趙貞吉:“趙貞吉、譚綸、海瑞、王用汲一幹欽案人員尚能實心辦差,查辦江南織造局、浙江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貪墨巨案,頗有勞績,著立刻將浙案具結呈報朝廷,內閣會同司禮監論功敘獎。”

“什麼勞績?什麼功獎?”海瑞低沉的兩問,掠過黑沉沉的河麵,蕩起一片回聲。

王用汲低下了頭,譚綸也坐在那裏一動沒動。

這一次趙貞吉也沉默著,好久才答道:“問得好。我已經寫好了請罪的奏疏,可你們不應受連累。剛才跟譚子理商量了,我們倆另外還聯名上了一道奏疏,保舉海知縣出任曹州知州,王知縣出任台州知州。小人氣長,君子也不能氣消。”

譚綸立刻接言了:“朝廷要是不準這道奏疏,我和趙中丞一起辭職。”

“多謝趙中丞、譚大人的保舉。”海瑞剛才還近乎低吼的聲調現在顯出一片蒼涼,“但不知讓我們出任知州後,還能為朝廷為百姓幹什麼?”

趙貞吉:“當務之急是為胡部堂前方抗倭籌集軍需。秋後了,再苦一苦百姓,將今年該收的稅賦,尤其是桑戶的蠶絲稅收上來。軍國大事,百姓也能諒解。”

海瑞站起了:“那麼多贓款不去查抄,還要再苦一苦百姓……趙中丞、譚大人,這幾個月海瑞作為你們的屬下多有不敬,屢添煩擾,今後再也不會了。曹州知州我是絕不會去做的,淳安知縣我今晚就寫辭呈。母老女幼,家裏那幾畝薄田也該回去種些稻子了。”說著便轉身撩袍向碼頭上走去。

“剛峰兄!”譚綸倏地站起了。

海瑞暫停了腳步。

譚綸將燈籠遞給王用汲,一個人走了上去,麵對著海瑞:“還有一件事沒有告訴你,鄢懋卿南下巡鹽了,第一站就是浙江。你就不想等等他嗎?”

海瑞一振,也望向了譚綸:“子理兄你以為大明朝還有利劍嗎?再利的劍握在你們手裏也不過一把生鏽的刀。說話難聽,請多包涵。”拱了下手提袍又走。

譚綸一把扯住了他的袍袖:“你怕嚴黨了?”

海瑞慢慢又轉過頭望向了他:“子理兄真敢說話呀。想留我也行,你們奏請朝廷讓我到江西去,到嚴嵩的老家分宜去當知縣,你去江西當按察使,可否?”

譚綸被他的話逼住了。

海瑞輕輕拿開了他的手,聲音卻有意大了,為讓下麵的趙貞吉也聽到:“我的辭呈望趙中丞、譚大人不要再壓!”

說完這句,海瑞再不回頭,高大的身影消失在黑沉沉的碼頭之上。

譚綸慢慢轉過了頭,望向依然坐在那裏的趙貞吉。

趙貞吉也慢慢站起了,王用汲跟著慢慢站起了。

突然,趙貞吉將手裏的燈籠往河裏一扔:“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