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3章 巧說恭維話(1 / 1)

人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別人的重視、被人欣賞。這是一個人最為正常的心理,一頂不顯山露水的“高帽子”更會被受讚者欣然接受。即使對那些口口聲聲說討厭被恭維的人也一樣有效。《笑笑錄》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則笑話。

有學生二人要去鄰近的府衙做事,臨行前去拜見他們的老師。老師囑咐他們說:“如今直道不行,逢人送頂高帽子,則可以了。”其中一個人立即回答:“老師直言不謬,當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師者沒有幾個人了。”一句話說得老師喜出望外。兩位學生從老師那離開後,相視而笑:“我們的高帽子已經成功送出一頂了。”

劉墉是乾隆朝下著名的大臣,他才思敏捷,能言善辯。一天,劉墉陪乾隆爺去承德避暑山莊。在大佛寺,乾隆爺見那大肚彌勒佛,便隨口問道:“愛卿,彌勒佛為何衝朕笑啊?”

劉墉答道:“啟稟皇上,皇上您乃文殊菩薩轉世,當世的活佛,今天來此,故佛見佛笑!”

乾隆爺戴上了劉墉送上的“高帽子”,十分高興。但又隨口問道:“那佛見卿也笑,又是為何?”

劉墉愣了一下後有了巧妙的回答:“回皇上,佛見臣笑,乃是笑臣成不了佛。”

試想,如果對乾隆爺的第二個問題也如第一個問題那麼回答,勢必惹得皇上龍顏大怒。而劉墉的回答卻巧妙地通過貶低自己,突出地體現了乾隆至高無上的尊貴,滿足了皇上的虛榮心,從而擺脫了困境。

喜好虛榮,愛聽奉承是人類共有的弱點,有功歸上正是迎合了這一點。在古代做臣下的,最忌諱自表其功,十個有九個不會有好下場,一旦你的表現和業績超過了君王,就可能會有致命的危機。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不超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的回答使得劉邦始終對其耿耿於懷。所謂功高可以,但千萬不能震主,否則,作為下級的你是沒有好日子過的。所以,把功勞讓給你的上司,多送他高帽子,是明智的處世方法,更是穩妥的修身之道。

更有甚者,竟然花錢來買別人的奉承。有個窮人清高傲氣,從不肯討好富人。富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奉承我呢?”窮人說:“你有你的錢,又不肯白送給我,為啥要奉承你?”富人說:“那好!我把錢送十分之二給你,你奉承我嗎?”窮人答:“這不夠公平,我還是不奉承你。”富人說:“那麼,分一半給你,總該奉承我了吧?”窮人答:“那時我和你已平等了,為什麼要奉承你!”富人說:“那麼,我把家當全給你,總該奉承我了!”窮人答:“到那時候,我已是富人了,更用不著奉承你了。”當然這是一個笑話,但是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人們內心對奉承話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