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4章 利用別人的事要做得巧(1 / 2)

以假亂真,和讓人辦事謀略中的示假隱真,在行為特征上,有某些相似之處:都是設法掩蓋自己的真實求人意圖,而以假象迷惑對方。但是,在行為動機和本質屬性上,卻有著天壤之別。示假隱真,是以正當的行為方式,來隱藏事情真相,其行為動機(目的),是為了穩定對方的情緒,確保順利實現既定的目標。為此,它的行為屬性,是符合道德準則的,有利於緩解矛盾的。在運用這一謀略時,必須掌握一定的分寸,並將它嚴格控製在適當的範圍內。以假亂真則不同,它是以不正當的行為方式,來掩蓋事情真相,並以假象欺騙對方,以此來控製對方、利用對方、分化對方、整治對方,最終實現謀私的目的。為此,它的行為屬性,是不符合道德準則的,無益於解決矛盾的。求人者在運用這一權術時,往往不受約束,不擇手段,隻要能達到卑劣的目的,怎麼幹都行。因此,以假亂真,在現實生活中,實屬一種極不光彩的求人權術。

為了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弱點,尋機奪回荊州,東吳主將呂蒙在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形勢下,突然“托疾辭職”,而此時接替東吳三軍主帥的陸遜,不僅是一位年輕無名的小將,而且上任後,專門給關羽修書一封,並送去東吳的名馬、彩錦、美酒等禮物,以謙言卑詞來驕縱關羽。陸遜這一招使出,使不可一世的關羽更加輕視東吳。

關羽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進圍樊城,大獲全勝後,被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他一心隻作著“取了樊城,即當長驅大進,徑到許都,剿滅操賊”的美夢,早把東吳的威脅拋到了腦後。而呂蒙和陸遜則利用關羽這種驕橫的弱點,一個托病辭職,另一個裝得極其謙卑,從而使關羽真以為東吳被自己給“震”住了,根本沒想到東吳敢在自己的背後下家夥。在兩麵作戰的大形勢下,竟然采取了錯誤的“顧頭露尾”策略,毫無顧忌地“撤荊州大半兵赴樊城聽調”,從而造成“後院”空虛,荊州失防。這對東吳來說,出現了一個難得的可乘之機。

正在建業假裝養病的呂蒙看到條件成熟,便親自率領三萬精兵,“選會水者扮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搖櫓,卻將精兵伏於船艙之內,開始了奪取荊州的作戰行動。船隊晝夜兼行,溯江而上,徐徐靠近北岸。當江邊烽火台上守衛的軍士盤問時,東吳的軍士回答:“我等皆是客商,因江中遇到大風,到此躲避。”並將財物送給守衛的軍士,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從而得以將船隻停泊在江邊。到了晚上二更時分,倉內埋伏的三萬精兵一齊殺出,將烽火台上的守軍捆綁起來,然後長驅直入,徑向荊州攻來。快到荊州時,呂蒙讓被抓獲的官兵騙開城門,順利奪取了荊州。

呂蒙白衣襲荊州,是戰爭史上一次典型的奇兵突襲。戰前,呂蒙和陸遜巧妙擴大並利用關羽的弱點,造成荊州防守空虛,從而在對方毫不防備的情況下,一舉將對手打趴下!

盲目自大的人,容易被人利用;就是平常謹小慎微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別人的圈套。

鄭板橋的詩、書、畫名重當時,他回到揚州以後,賣字畫的收入成為他家庭生活的主要來源。他性情直率,為人風趣,不拘小節,鄙視流俗。因為求書求畫的人很多,他討厭那種矯情的做作,虛假的客套,幹脆寫一張潤筆條例貼在牆上:

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三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鬥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蓋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現銀則中心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猶恐賴賬,年老神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