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勿患得患失(1 / 1)

自古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要想兼顧,總是很難的。在得失之間,應該重權衡,選擇,一旦認定目標,就要追求該追求的,對於失去的東西,盡量假裝糊塗。不要過分重視了。

而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對於個人的利害得失往往斤斤計較,瞻前顧後,魚和熊掌哪一個也舍不掉。這就是一種不健康的患得患失的生活態度。我們講一個古人的故事,以說明這種人的可悲。

卻說曹操得知劉備得了徐庶,很想召來為自己所用,苦於沒有辦法,一位謀士獻計說,徐庶是大孝子。幼年喪父,隻有老母在堂。丞相可派人把徐母騙到許昌,讓她寫信召兒子過來,徐庶一定會來。

曹操依計而行,厚待徐母,並讓她寫信給徐庶。哪知徐母深明大義,把曹操罵了個狗血噴頭,就是不寫。

後來賺到徐母筆跡,曹操的人就詐書一封,差一心腹人,持書徑奔新野。徐庶接書,見信上說自己被曹操逮住,如果你能投降曹操,可免我一死。你應當念我十月懷胎撫養操勞之苦,星夜趕來。徐庶讀完,淚如泉湧。說知劉備,劉備也不好相攔,隻得忍痛離別。徐庶走時,不僅給劉備推薦了良才,又發誓終身不給曹操出謀劃策。趕到許昌時,曹操遠遠接祝見了母親,泣拜於堂下。徐母大驚,問他為什麼來這兒。徐庶答:“因得母親的書信,所以披星戴月趕來了!”母親一聽,即知受了曹操的騙,不禁拍案大罵徐庶,說他不知大義,被一封偽書所騙,與曹操為伍,有什麼麵目見祖宗呢!說罷轉入屏風後去了,在梁上自縊身亡。徐庶不勝悲痛,對曹操切齒痛恨,凡曹操送來的東西,一點都不接受。

從此以後,徐庶沉默寡語,既不為曹操出謀劃策,又逃不出去,鬱鬱而終。

徐庶在忠孝上,選擇了後者,但卻逼死了母親,成了大不孝。如果他不患得患失,他和他母親的結局可能都會好些。寫到此,再發幾句議論,世事如庭前花,花開亦有花落,趨炎裏暖,但暖後會更覺嚴寒之威。古人雲:“勿睹天際彩雲,常疑好事皆虛事;再現山中古水,方信閑人是福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斧必伐之,則此本必長於眾目所矚之處。隻有藏於深山之中,自生自長,無人利用,最後倒成了一株珍稀的古木。得失之間,又何必錙銖必較呢?它們原本就是對立存在而又互換的。更何況人世間的世態炎涼是“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朗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既明白此,患得患失,就是一種毫無意義的人生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