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化敵為友
90代初期,爆發了一場著名的現代戰爭—海灣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取得了勝利。伊拉克總統薩達姆雖然是多國部隊的手敗將,但他在戰爭前後運用的一係列謀略,足以證明他並不是“孬種”,他在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麵的非凡手腕曾多次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手足無措,且看一例:
伊拉克人入侵科威特後,引起了全世界一片譴責聲,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十分惱怒,糾集多國部隊迅速開進了海灣。在伊拉克南麵和伊拉克西麵形成了一個強大壁壘,企圖迫使薩達姆撤出科威特,同時,全球大多數國家還對伊拉克實行嚴厲的經濟製裁。
國際社會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反應強烈,是薩達姆始料未及時的,伊拉克麵臨比想象中在得多的困難。
在入侵科威特前,伊拉克已經和其東部鄰國伊朗打了8年勝負未見分嘵的苦仗,雖然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兩年,兩國已經結束戰爭,但關係仍然十分緊張,戰後許多遺留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多國部隊進駐海灣,使伊拉克麵臨腹背受敵的困境,大有滅頂之險,麵對這種形勢,伊拉克革命委員會內部也有紛爭,有的主張不顧一切,抵抗多國部隊進攻,同時對宿敵伊朗也不能客氣,薩達姆仔細分析了形勢,認為“多國部隊已是強敵,若伊朗再乘炎打劫,從背後捅上一刀,豈不徹底完蛋?詭計多端的薩達姆很快想出了一個李代桃僵的外交戰略。
他對革命委員會的成員說:“當前,多國音階是最危險的敵人,伊朗和我們畢竟已經休戰,如果能集中精力消除多國部隊的威脅,那麼,將來主宰海灣的還是我們,現在,我們不僅不能和伊朗繼續對抗,而且應主動和解,爭取伊朗的中立甚至友好,這樣,縱然要犧牲一部分國家利益,但可以改變當前腹背受敵的被動局麵。集中主要兵力對付多國部隊。”
1990年8月15日,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到兩周時間內,薩達姆開始實施他的外交戰略。這天,薩達姆在百忙中突然停下一切活動,給他的宿敵—伊朗總統拉夫桑樹賈尼寫了一封信,信中講到:“你所要的一切……都已實現。”這個“一切”是指停火後兩國邊界的問題、伊拉克撤出所占伊朗領土問題,交換戰俘等一直僵持不下的問題。這封信中,薩達姆完全同意了伊朗的要求;第一,關於《阿爾及爾條約》,\t伊拉克表示重新予以承認,從而收回了“阿拉伯河全部水域屬於伊拉克”要求,兩伊重新劃定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兩國邊界,第二,伊拉克無條件從1000多平方公裏的伊朗領土撤軍,這些土地是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占領伊朗的,第三,伊拉克立即同意無條件交換戰俘。
看到這封信,伊朗總統喜出望外,伊朗外長稱這是伊朗有史以來所取得的最大勝利。
薩達姆並不是虛張聲勢,麵對可能出現的嚴重危機,他不來真的不行。8月17日,伊拉克單方麵釋放伊朗戰俘,同時在幾個小時之內,伊拉克從1020公裏長的邊界線撤出全部軍隊。長達8年的戰爭沒有解決的問題頃刻間煙消雲散了,9月9日,伊拉克外第阿齊茲又訪問了伊朗,這是伊拉克高級官員11年來第一次訪問伊朗,在短短一天內,雙方又相互達成了多方麵協議:第一,伊拉克將用石油支付伊朗一定的戰爭賠償;第二,伊拉克自己在發動兩伊戰爭中所應承擔的責任;第三,伊拉克原則同意不願回國的伊拉克戰俘可以留在伊朗;經四。伊拉克限製伊朗最大的反對派“人民聖戰者組織”在其境內活動,作為交換,伊朗也做出了姿態;第一,伊朗答應伊拉克在其和多國部隊及阿拉伯國家軍隊交戰時不襲擊伊拉克。第二,伊朗同意,不阻止經伊朗地區向伊拉克運送食品,為伊拉克提供一條“生命線”。
薩達姆這一李代桃僵計謀達到預期目的,兩伊不僅和解,而且換得了伊朗的態度。1990年9月12日,伊朗宗教領袖哈梅內伊發表講話,譴責美國說:“我們將反同美國在波斯小業主的侵略、貪婪行徑,以及各種計劃和政策展開鬥爭視作為真主而開展的聖戰,凡是在聖戰中犧牲的都將成為烈士。”與此同時,伊朗官方也表示,不能容忍美國在海灣的存在,尤其是美國在伊斯蘭最神聖的寺廟所在地沙特阿拉伯的存在;伊朗還考慮向伊拉克提供食品和藥品,這是伊朗第一次公開表示在海浪危機中將站在拉克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