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登陸—朝鮮戰爭的轉折點
在1945年7月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蘇美商定,以北緯38%線為兩國在朝對日作戰區的分界線,到了1948年8月,南朝鮮成立了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政府”美軍繼續占領南朝鮮,9月,北朝鮮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金日成為內閣首相和國家元首,蘇軍撤出了北朝鮮,從此朝鮮半島形成了南北兩個朝鮮,而三八線附近則常常矛盾叢生,戰火不斷。
南北朝鮮的紛爭終於釀成了大規模的戰爭。1950年6月25日,戰爭正式爆發,在初始階段,南朝鮮節節失利,北朝鮮一鼓作氣攻下了漢城。為此,聯合國根據美國的提議,決定對北朝鮮的攻擊采取行動。6月29日,駐在日本的美國首腦,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乘飛機到朝鮮視察戰場形勢後電告華盛頓“南朝鮮的部隊已潰不成軍,並要求本國政府增派地麵部隊入朝作戰。7月7日,聯合國在美國的操縱下,成立了由各國派遣人員組成的“聯合國軍”,並任命麥克阿瑟為總司令進行指揮。
麥克阿瑟為了擊潰北方的進攻,決定在位於朝鮮西海岸的仁川港實話登陸作戰,他的這個計劃一提出,立即遭到有關方麵的激烈反對,而且美國陸軍參謀長約理事長夫·何林將軍和海軍作戰部長福雷斯特·謝爾曼海軍上將親赴東京,勸阻麥克阿瑟放棄這個計劃,其理由是:
一,此時雙方正在釜山激戰,仁川距朝鮮的釜山戰場過遠,在仁川登陸既不能及時對釜山戰場以有力支援,又因路程過遠而在於分散兵力,易被對方各個擊破。
二,仁川的地形和水文條件都不適合登陸作戰。
三,受到潮汐限製,登陸船艦隻能選在大潮高漲時的黃昏接近仁川港,但大潮時間隻有9月15日、10月13日、11月2日、3日有限的幾天,這麼短暫的時間,不利大部隊隱蔽登陸。
四,大潮漲落期隻有兩個小時左右,由於潮差過大,作戰的物資器材必須嚴格限製在兩個小時之內全部上岸,否則,船艦將擱淺於敵方岸上火力網控製下的泥沼之中,全部輜重能否在兩小時內全部登陸沒有把握。
五,仁川港的入口是海拔105米的月尾島,該島防禦設施堅固,要保障仁川登陸,必須對該島進行長時間的火力控製。
然而麥克阿瑟力排眾議,堅持自己的主張,他認為,仁川是臨近南朝鮮首都的西漲岸港口,又位於北朝鮮軍隊的後方150英裏,假如在仁川登陸成功,既可使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又切斷了北方軍隊的軍需供應和交通線,並能夠迅速地攻下漢城,給北方以沉重打擊。
為了確保仁川登陸成功,麥克阿瑟使用了一係列迷惑北方軍隊的手段…—
美軍在仁川登陸前,對朝鮮東海岸的三陟和西海岸的鎮南浦、達陽島進行狂轟濫炸,以造成美軍將在東海岸登陸作戰的假象。
9月13日晨(登陸前兩天)美國的“密蘇裏”號戰列艦在數艘驅逐艦的伴隨下,突然出現在朝鮮東海岸的三陟海麵,對海岸上的各種軍事目標進行瘋狂的火力襲擊,與此同時,英國輕型航空母艦“海倫那”號和美國重巡洋艦“凱旋號”也對平壤外港鎮南浦和清川江口的達陽島進行攻擊。
麥克阿瑟還派出部分部隊在東邊的群山實行佯動登陸。
麥克阿瑟不但在軍事上實行“聲東擊西”的戰術方案,還通過各種報紙和廣播進行心理戰,以增強其軍事效果。他故意通過報紙和電台廣播透露,10月份以後美國將在朝鮮人民軍後方進行登陸作戰,而且登陸的地點有可能是仁川。他以“10月份以後”這個時間,掩蓋9月15日即登陸的事實,用“登陸點可能是仁川”這一真實企圖,給人造成“此地無銀三百兩”、“賣瓜的不說瓜苦”的假象,讓人們判斷實際的登陸地點決不會是報紙、電台上說的仁川。
經過一係列準備活動,1950年9月12日,麥克阿瑟在日本的佐世保登上了“麥金利山”號艦艇,悄悄地帶著美軍陸1師、步7師及李偽軍4萬餘人,300多艘軍艦,500多架飛機向仁川而去。9月15日拂曉前強行登陸,上午8時即占領了灘頭陣地並向東展開,仁川登陸成功,隨後即與在釜山防禦的美李軍合力攻打漢城,並於9月30日攻下漢城。
這時的麥克阿瑟因為仁川登陸的成功躊躇滿誌,帶領著李軍實施了全麵的反攻,不久便越過三八線,將戰爭推進到北朝鮮的土地上,並步步緊逼,全力北進,妄圖武力占領整個北朝鮮,甚至狂妄地向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發出通牒,要其無條件投降。
與此同時,美國空軍侵入中國東北領空,進行狂轟濫炸,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在此情況下,中國實在是忍無可忍,憤而出兵北朝鮮,擊碎了麥克阿瑟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