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計 以逸待勞(1 / 3)

“原文”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譯文”

迫使敵人處於困難的局麵,而不是采取直接進攻的方法;剛柔相互轉化,這是從損卦中推演出來的計謀。

“按語”

這就是操縱敵人的方法。兵書上說:“凡先以戰場戰場敵人的,從容安逸;後到戰場上應戰的,疲勞不堪,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能操縱敵人而不被敵人操縱。”

兵書上講的是戰爭中的勞逸關係,這裏控討的卻是掌握戰爭主動權的藝術,其主要宗旨不在於選擇地形以等機破敵,而是在於用簡單控製複雜,用不對付變化,用小變化對付大變化,且靜止對付活動,用小量活動對付大量活動,好像圓心用轉動來對付無窮無盡的廣大四圍一樣。

比如,戰國年代,管仲在管理齊國內政時,就實行軍事訓練,實際上是在備戰,孫臏為齊國軍師,齊軍攻入魏境後,孫臏用減灶計誘龐涓親率騎兵突進,又在馬陵道設伏,使龐涓兵敗自殺。趙將李牧鎮守雁門關時,長期不同匈奴作戰,其實是在積極備戰,所以後來一舉大破匈奴。

本計的核心內容:疲憊敵人,以便乘機破敵。

“以逸待勞”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軍事篇“軍事以近待遠,以逸待勞。”即在戰術上自己處於主動地位,應付敵人進攻的意思。引伸來說,凡事先作好充分準備,覺著應付外力侵擾的,不管什麼事,都可以叫做“以逸待勞”。處事和做人的原則不同,做事是今天的事今天做;做人,尤其是處理一些複雜的人事問題,就需要拖一拖,待各方麵都冷靜下來,處理才會穩妥。

以逸待勞之計在古往今來的戰爭中廣為應用,創造了許多輝煌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如春秋時的齊魯之戰,東晉時的淝水之戰,更可圈可點的是,在近代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為了爭取民族解放和祖國的新生,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引下,成功地運用“以逸待勞”的計策,以劣勢裝備和弱小的兵力,粉碎了蔣介石反動派幾十萬大軍的數次圍剿,使弱小的紅軍得到發展,以至最終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國。

周亞夫逸兵平叛賊

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拜周亞夫太尉,命其率軍迎擊叛軍。

周亞夫統軍後,稍事修整,立刻秘密出擊,大軍經藍田,出武關,直抵洛陽,然後攻入滎陽的武庫,行動迅速而隱蔽,猶如神兵天將般出現在前線,使叛軍大為震驚。

周亞夫知道自己雖然現師有名,但兵力寡弱,與叛軍硬拚難以取勝,於是決定聚兵河防,長期堅守,待挫敵銳氣再作打算。

此時,吳楚叛軍正在猛攻梁國,梁國危在旦夕,梁王數次派使者到周亞夫處請求援兵,周亞夫都佯作不不理地拒絕了。在拒不出兵的同時,為了尋求更好的決戰態勢,周亞夫派郵一支輕騎兵,直趨東北,占領了昌邑,然後築起一道防線,加強了防禦的縱深,以利於長期堅守。

梁孝王多次向周亞夫求救不成,惱羞成怒,轉而上書景帝,請景帝下聖旨逼迫周亞夫離開現在的防禦陣地,前去解梁國之圍,漢景帝礙於親兄弟的情分,不得已,隻好下旨,令周亞夫速速發兵前去解梁國之圍。

漢景帝的使者來到周亞夫的兵營後,高聲宣讀了聖旨,然而周亞夫隻將聖旨接下,絲毫未有發兵救援的意思,使者氣惱地質問道:“周亞夫,你敢敢抗旨嗎?”

周亞夫恭謹地答:“不敢。”

“那你為什麼還不快發兵救梁呢?”

周亞夫從容不迫地說:“陛下命我率軍抗敵,給我的是指揮權,而軍隊如何調配,則應視戰場上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梁國所處的危急情況我是知道的,梁國尚有5萬守軍,糧草也充足,不出大錯,應該再堅持10日,我大軍雖然士氣高昂,但遠道而來,軍力疲憊,且敵軍強大,不宜決戰,故此行行休整,待尋得良機後,再行出擊。”

使者不滿地說:“難道聖命你都可以置之不理嗎?”

周亞夫決然地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請聖上明鑒。”

使者見周亞夫死不出兵,隻好回去複命了。

周亞夫拒不出兵的消息很快傳遍了軍中,也傳到了吳楚叛軍將領的耳中,叛軍將領以為周亞夫怕死怯戰,於是便不再對他嚴加監視,而是放心地猛攻起梁國來。

周亞夫乘叛軍疏於防範的當兒,調動一支精兵切斷了叛軍的糧道,焚燒了叛軍的糧秣,叛軍失去了糧草,這才心中恐慌,感到了周亞夫統軍的厲害,叛軍失去了糧草,不能持久,隻能速戰速決,於是便調回頭來,要與周亞夫的軍隊戰一死戰。